
编者按:近日,2025年武汉 “新春第一会”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大会部署了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发布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会场内外,汇聚科技力量,点燃创新斗志。一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纷纷就大会精神展开热议。武汉科技报就此展开采访,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在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
祝涛:感受创新脉动,共绘发展蓝图
近日,“武汉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圆满落幕。大会以塑造武汉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的代表,祝涛分享了他对此次大会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
祝涛表示,副市长孟晖在大会上发布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是一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该方案不仅目标清晰、定位精准,而且从体制机制改革到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等多个方面,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详尽且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他们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领域贡献力量,为武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添砖加瓦。
针对大会发布的《武汉市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两份重要文件,祝涛说文件的出台,不仅展现了政府贯彻党中央精神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更为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引和行动纲领。这些方案的实施,将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动力。
祝涛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他也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武汉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永涛:担起责任与使命 让技术攻有所用
2月6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全力将武汉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这个目标非常鼓舞人心,对于在汉央企来说,既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也感受到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中交二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永涛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为武汉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大会高朋满座、大咖云集,发布了2024武汉市十大科技创新产品,让人深感武汉市强大的创新实力。”张永涛表示,大会上,郭元强书记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重大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创新更好地为应用服务。2024年,中交二航局正是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克了世界最大油缸,让技术攻有所用。
大会上,发布了《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提出了许多具体且具有前瞻性的措施,战略规划清晰,工作目标明确,不仅为全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也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方案特别重视智能建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这对建筑行业尤为重要,通过引入BIM、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张永涛表示,方案注重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放应用场景,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中交二航局将积极抓住这些机遇,加强与在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实力。
谈及公司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划,张永涛表示,中交二航局将深刻领会本次大会精神,树牢“科技强基、人才强基”的鲜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为核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价值创造为重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创新激励机制,重点攻克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技术突破,优化成果转化应用实施路径,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结构,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效果和技术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武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代钰 丁莹
通讯员:孟奎
编辑:蔡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