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桂平市的传统文化瑰宝——桂平杖头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发展困境。浔州韵偶传承队于2025年1月13日展开了一项深入的调研,全面分析了木偶戏的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业发展困境,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传承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弱。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木偶戏的传承人群普遍较为老龄化,且传承体系较为松散。年轻人由于面临学艺艰苦、收入不稳定、社会认同度低等多重压力,选择投身这一领域的意愿不高。文化馆工作人员指出,这一现象导致了木偶戏传承的断层,严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图为木偶戏表演 陈灵章 供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已开始着手采取人才培养措施,如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文化传承活动等,但效果仍显不足。同时,随着社会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传统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调查发现,目前该剧种的市场定位偏向传统观众,且营销手段过于单一,未能有效拓展年轻观众群体。木偶戏的表演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针对这一问题,调研团队提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应当根据现代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的演出体验。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创新木偶戏的表现形式,使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传统木偶戏的精彩演出,还能够通过互动体验更深入地了解木偶文化的魅力。其次,应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剧目,将现代题材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此外,木偶戏还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借助短视频、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带入更广泛的观众视野,尤其是年轻群体中。
与此同时,政府和文化部门应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监管传统艺术的市场化发展。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手段,为木偶戏的产业化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图为金田起义博物馆的木偶戏表演 陈灵章 供图
在产业融合方面,调研指出,桂平杖头木偶戏急需探索与当地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通过“木偶戏+乡村旅游”、“木偶戏+文化创意”等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既能够拓展木偶戏的经济价值,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将木偶戏引入乡村旅游景区,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不仅能吸引游客,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艺术。同时,木偶戏也可以与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设计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增强其市场化潜力,推动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走向更多元化的市场。(通讯员 陈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