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针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基于“一核两翼三培育”的育人体系框架,创新提出“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学校通过五种课堂形态重组、时空资源整合及项目化学习流程再造,构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核两翼三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一、新型育人生态的建构背景与理论框架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课堂面临三重困境:资源供给的单一性与学习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固定时空与个性化学习的冲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构失衡。大庆实验中学研究团队吸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及协同教育理论,探索新型育人生态实践路径。
这一育人生态的核心概念如下:
多元组合:包括精品录播、名师直播、教师自授、个性答疑、学生分享五种形态教学的动态组合。
多维协同:“主体-场域-形式”的多维联动。
大课堂生态:突破物理边界和时间限制的泛在学习场域。
二、新型育人生态系统建构路径
(一)宏观层面:课堂形态的拓扑重构
“大课堂”育人生态全方位拓宽育人途径,立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数字化支撑下实现教学资源多维融合与协同。通过“精品录播+名师直播+教师自授+个性答疑+学生分享”五种课堂形式的多元组合,突破传统教室空间与固定课时限制,融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教学资源与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多元组合、多维协同”大课堂育人生态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需求等因素,结合五种课堂功能,教师在教学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和拓展提升课时,选择不同课堂形式进行组合教学。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先通过精品录播课,让学生提前预习,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初步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自授,深入讲解重点难点,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后,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开展名师直播答疑,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对于实践性课程,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整合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计算机编程特色班和小卫星联合培养班等数字实验室、创客空间、高校国家级实验室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学生分享活动,交流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中观层面:学科项目化学习流程再造
项目化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优化教材中的单元教学。基于“多元组合、多维协同”育人生态构建,大庆实验中学重构了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流程。
▲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流程
流程包含五大环节:一是入项探索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并发布方案;二是知能建构阶段,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给予学生伴随式的指导,学生开展对核心知识的进阶探索,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三是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基于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项目成果并进行初步修订;四是形成与修订阶段,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成果进行初步评定,并引导学生自己对成果进行多维评价,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师生评价意见对小组成果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成果;五是出项与复盘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汇报完善后的成果,并基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对项目进程(项目的总体思路、自己的投入度、学习的总体结果、项目的真实性和价值等)进行反思和复盘。在整个过程中,师生活动“双线”并行,开始阶段由教师主导,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转换,由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
(三)微观层面:项目化学习分课时流程构建
▲学科项目化学习分课时流程
分课时的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对学生来说,课前强调自主学习,课中强调合作探究,课后强调总结提升。课前,教师给学生推送学习任务,通过批改学生上交的学习报告完成学情调研,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堂教学路径;课中,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成果进行评价并形成衍生性问题供深入学习和讨论,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反思、应用与迁移。
三、实践案例:制定“双十一”电商营销主播奖励方案
(一)项目介绍
“‘双十一’电商营销主播奖励方案制定”项目以直播电商行业奖励方案设计为真实情境,融合指数/对数函数建模与商业决策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知识建构—方案迭代—成果落地”全过程。学生通过调研主播收入结构、设计激励模型、优化成本核算,最终形成可商业化操作的奖励方案手册。项目突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商业洞察力与团队协作力。
(二)项目流程
◆环节一:学情诊断与项目引入(入项探索)
1.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梳理数学教材第三章(幂函数)与第四章(指数/对数函数)的知识框架;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电商平台老板,如何用函数模型制定主播奖励方案;提供教材相关内容、电商行业案例文献等资料;组织学生第一次分组,明确组内分工。
2.学生活动:建立“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认知;尝试提出奖励方案雏形;记录对“函数模型选择标准”的困惑。
◆环节二:知识探究与方案设计(知能建构)
1.教师活动:讲授指数/对数函数图像性质;使用画图软件动态演示增长差异;提供《函数建模流程图》工具包。
2.进阶任务设计:用已知函数模型制定初步方案;探究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互化关系;分层推送微课资源。
3.学生活动:完成函数图像绘制与性质对比表格;记录指数爆炸/对数增长典型案例。
◆环节三: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合作探究)
1.教师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针对性指导学生形成参数调控策略;邀请优秀小组分享“如何平衡公平性与激励性”;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函数增长差异。
2.学生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完善方案细节;利用Excel模拟不同奖励函数下的成本预测;根据组间互评意见修订方案。
◆环节四:成果制作与优化迭代(形成与修订)
1.教师活动:制定《方案评价量表》;针对“对数函数计算错误率高”问题开展专项答疑。
2.学生活动:根据评价意见调整函数参数;制作可视化PPT(含函数图像/成本曲线对比);完成《项目反思日志》。
◆环节五:展示评价与反思迁移(出项与复盘)
1.教师活动:组织模拟答辩会;提炼《项目方法论手册》;设计“学习影响力”后测问卷。
2.学生活动:展示《主播奖励方案手册》;参与“未来职场能力”工作坊。
在此次项目学习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从简单应用深入到复杂问题探究,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对指/对数函数变化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应用性检测表明,学生在实际问题建模与抽象方面更加熟练,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紧密结合,数学建模素养显著增强,数学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知识性检测发现,部分学生在对数计算和复杂指对数函数问题分析上存在不足。后续教学需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总之,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实操锻炼了逻辑思维与数学建模能力,知识结构化与深度理解能力显著提高,为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实施成效
近年来,通过新型育人生态的建构与实践,大庆实验中学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学生发展进入快车道
学生学业质量成绩获得丰收。多名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如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毕业生中涌现出量子力学领域“长江学者”、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等杰出代表,彰显早期培养体系的育人价值。
(二)教师专业发展提升
近三年,教师获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奖9项,在省级教学竞赛中22人获特等奖、18人获一等奖,4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形成“精准诊断-动态设计-技术赋能”的教学闭环,200余人次在全国及省市级学术活动中展示创新实践案例。
(作者: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孙梅,乔伟男)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