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活化”乡野文物 点燃乡村旅游热潮
农家书屋杂志
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在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讲好农村故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2025-04-09 15:19
关注

在重庆市璧山区健龙镇的青山翠谷间,龙江新石村 5 社,有一座在近200年的乡村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博物馆 ——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大圆祥博物馆红藏馆

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4月,2021年5月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在这座占地53亩的庭院里,设有佛像、石雕、匾额等八大展厅,收藏着跨越唐宋至民国的20万件巴蜀古建筑构件,静静地诉说着巴蜀地区数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它是中国最大的巴蜀古建筑构件博物馆,更被誉为 “重庆祖屋” 博物馆,这座藏在乡野的博物馆成为传承巴蜀文化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为乡村旅游注入强劲动力,促进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

弘扬传承:让文化遗产迸发新活力

走进博物馆,仿佛置身时空隧道。门窗匾额馆内,一扇扇精美窗户,雕饰着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和精美绝伦的历史人物破窗而出,窥见古人精致的灵魂。这里的门扇和窗棂蕴含着古代建筑的美学,也讲述着家族的荣耀与故事。每一扇门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每一幅窗花,都可能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家族精神的象征和家族荣誉的重视。

大圆祥博物馆馆藏——千手观音坛城

漫步寻根堂,百家姓氏的祖宗牌位整整齐齐排列着,成为来自民间的印记,引来游人或深情凝望,或叩首敬拜,寻根问源,探寻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2017年,著名影星成龙到这里参观,在房氏牌位前静默许久,他感叹到,没想到自己这个稀少的姓氏,还能找到对应的民间印记,感人至深。

家训字板馆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收藏了约5000件清代、民国时期的家训字板,它们是家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细细品读,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先辈之智慧与期望,镌刻于一木一石之间,激励着后人勤勉向善,珍惜当下。

大圆祥博物馆馆藏——家规字板

20万件古建筑遗珍在这里重获新生。门窗、匾额、木雕家具、祖宗牌位、石雕佛像等藏品历经唐代至民国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昔日光芒,足以重构数百栋巴蜀传统宅院的生命肌理,已成为研究巴蜀古建筑文化的宝贵资料。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活起来”,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牛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以多样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中,刘牛尝试着走进重庆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入校展览,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巴蜀传统文化。

大圆祥博物馆馆藏——千工拔步床

博物馆内设置了打卡点吸引游客拍照,通过新媒体提升博物馆传播力。博物馆还推出了仿照藏品“古法配比泥板”来设计制作的门神泥板画套盒、印有卡通化吞口形象的食器小碗、书签等一系列文创产品。除此之外,大圆祥博物馆还与非遗雕版拓印传承人李小薭合作,设立 “拓印” 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拓印复刻具有吉祥意义的窗花“福”与“寿”,领略古人的智慧光芒,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让古老的拓印技艺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的趣味体验。

大圆祥博物馆馆藏——门窗匾额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加入到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来。”刘牛说。

去年,博物馆相继推出了“七夕·两个人的博物馆旅程”“重庆祖屋・巴蜀传统文化游学之旅”等一系列亲子类文旅活动。在 “我在博物馆抄家训” 活动中,游客可抄写木雕家训馆中家训字板内容,体会先人对后辈的期盼与教诲,感悟家族文化。这些文旅活动让游客将博物馆蕴含的历史文化带回家,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融合赋能:为乡村文旅注入新动能

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大圆祥博物馆通过创新“博物馆+”文旅模式,深度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博物馆精心设计了系列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榫卯工艺制作让传统木艺焕发新生,中药凉茶体验融合养生智慧,中药材知识科普散发中华医药魅力。

学生研学旅游

这些体验感强的文旅活动,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深度和认知维度,让中华优秀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以前觉得老物件就是破木头烂石头,现在才懂每道纹路都是文化密码。”来自成都的大学生研学团队捧着亲手组装的斗拱模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刘炜的推动下,博物馆设计推出近50件文创衍生产品,让历史时尚化,让文物现代化,让艺术乡村化。2023年,文创产品“弯弯凳”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2024年大圆祥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约50万元。

学生研学旅游到博物馆参观

在璧山区旅游部门的支持下,大圆祥博物馆被纳入“非遗文化亲子游”精品线路,与秀湖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登云坪影食台等景区联动发展。博物馆还依托山予、新石农场、重庆科苑、小黛田等周边企业旅客资源共同推出了一系列以中小学研学游、农耕游、亲子游、金融机构客户主题游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这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每年吸国内外游客约10万人左右,成为重庆热门打卡地。游客的到来为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人气,直接带动周边10余家餐饮、农副产品的发展,每年收购价值约40万元的农产品作为游客和团队伴手礼,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当地村民为游客准备长桌宴

来自广州的游客张怡文一家参观博物馆后,驻足感叹,“博物馆外表虽然看着简洁朴素,里面却别有洞天,走在展厅就顿时感受到以前巴蜀人生活的气息,依稀能窥见当时的民风文化,还能感受周边的乡村习俗,欣赏乡村美景。”

这座由碗厂蜕变而来的博物馆,恰似其馆藏的文物,在岁月的雕琢下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巴蜀文化的基因库,也是文化“两创”的生动注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未来,大圆祥博物馆将持续开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使乡间的文化珍宝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作者:詹超然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编辑:王正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