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医药与杂粮深加工技术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这两个领域在融合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金成浩教授带领团队以疾病分子机理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为核心,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和杂粮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其科研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金成浩教授凌晨2点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开展工作
科研突破:破解疾病密码,利导药物研发
金成浩教授长期致力于人类重大疾病分子机理研究,聚焦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开展系统性攻关。团队创新性地从中草药天然活性物质和杂粮功能因子中筛选高效靶向成分,研发出多款新型治疗药物及配套生产技术。长期以来,金成浩主要从事人类重大疾病分子机理研究及药物研发工作,他针对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上开展系统研究,在发病机制、诊断靶标和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上研发出多种高效、安全、价廉的中草药天然活性物质、食品功能因子、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以及相关生产关键装备,显著降低了用药成本并提升了安全性,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与杂粮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金成浩教授科研团队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影
“生物医药研究,需要开拓思路,药物与功能性食品方向虽然不尽相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作为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成浩组建了“杂粮特殊医学食品基础研究”科研团队,专门从事杂粮产物功能因子的提取、降血糖血脂功能性食品及抗肿瘤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目前,已形成杂粮功能因子提取及纯化工艺、杂豆功能因子活性筛选、安全性与毒性、功效作用机制的探究和功能性食品的研发等高效科研平台,从农作物副产物中提取的活性因子(玉米黄质、黄豆黄素等)可制作木糖醇饼干、饮料等低温烹制食品,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服务。
金成浩教授在学校生物技术中心开展生命科学系列专题讲座
近十年,金成浩主持国内外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其参与的“杂粮绿色生产及食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团队”入选黑龙江省“头雁”计划,成为省内生物医药与农业科技交叉创新的标杆。
教学育人:创新融合育人,培育科研新锐
在科研之外,金成浩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他将国外教学经验融入国内课堂,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打造涵盖前沿理论与实验技能的“生物技术系列专题讲座”,累计吸引6700余人次参与。近五年,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中12人赴国内外顶尖高校深造,8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0余篇学生论文发表于SCI期刊。指导的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10项、研创项目12项、学科竞赛奖140余项。为此,首次创建并指导的“研创会”科研社团多次获评校“五星社团”。2021年,团队还获批“大庆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金成浩教授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金成浩表示,团队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科研与育人并重,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