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蓝、科研绿、报国红:他们用青春奋斗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25-04-21 09:50
关注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主动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瞄准空天海洋等新兴产业,创新实施“国际前沿牵引——国家需求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汇入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如今,越来越多长理水利青年正以实际行动在“蓝色国土”守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等领域贡献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科研报国的青春答卷。

潮头蓝:勇攀科学研究高峰

“看尽了凌晨四点的长沙。”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姚震用这句话概括自己六年的科研坚守。聚焦南海岛礁防护这一难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姚震跟随导师历经5年实验探索,研究珊瑚砂运动特性及珊瑚砂岸滩演变机制,填补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姚震坦言:“高强度科研的背后离不开学校‘海外院士工作站助力跨国协作——导师团队全程护航技术攻坚’的支持。”依托学校的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姚震得以从导师和不同专业的专家处获得学术滋养和技术支持,与牛津大学的何飞师兄进行机器学习的跨国协作,一步步推进实验,建立珊瑚砂数据库。

姚震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作报告

在实验阶段,姚震发现,现有流场示踪粒子投放方式限制了实验精度,于是与团队一起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液态流场的示踪粒子投放装置的发明专利。正是在一次次钻精探索中,从15845张颗粒照片的图像识别到8600余次的珊瑚砂实验,团队预测到岛礁演变的未来趋势,将研究课题瞄准岛礁工程设计,提高了人工岛的稳定性与抗灾性。

博士在读期间,姚震主持1项省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和EI论文1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并首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发表论文。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实验研究仍旧较少,Sedimentology主编Reijmer,J.J.G教授曾这样评价:“目前为止仅候选人开展了珊瑚砂的扩散实验,并扩展了模型适用性。”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耕耘者。姚震用五载光阴在海洋工程领域刻下中国青年的科研印记。他深知这既是终点亦是起点,未来他将跟随校内团队继续向着深蓝进发,让每一粒珊瑚砂的运动轨迹,都化作筑牢“海上国土”的时代强音。

科研绿:破译产学研转化密码

当夜幕降临,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超和导师屈科教授团队正一起研究如何解决珊瑚礁建设面临的生态修复和防浪抗浪特性的双重问题。王超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正在深刻改变原有珊瑚礁的地形地貌特征,显著影响了珊瑚礁原有的生态系统韧性以及珊瑚礁原有的波浪水动力环境。我们团队尝试综合运用大型波浪水槽实验和多尺度海岸流动数值模拟技术,全面评估多孔人工生态礁体群在珊瑚礁修复和海岸防浪消波应用中的科学性,助力多孔模块化人工生态礁体群在南海岛礁上的推广与应用。”

王超在项目现场调研

六个多月,2000组次实验,王超和同学们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要求圆满完成研究工作。在导师和学院其他课题组的指导下,他们解决了试验过程中的模型搭建、精密测量仪器调试和各种日常突发问题,掌握了物理模型实验全周期的流程,也收获了许多成长。“课题组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们同心协力在摸索中学习成长,遇到问题也能很快解决。”王超在工作室里自然讲述着实验里发生的点滴故事。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王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和CSCD论文7篇。“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是学校‘项目驱动—科研育人’的科研创新模式让我蜕变。”王超表示,学校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工程实践平台,让他从“科研小白”成长为能扛重任的“工程师”,并在第八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上受邀作报告。他自信地说:“我立志为祖国海洋工程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国青年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舞台发出海洋强国建设强音。”

报国红: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台风预报精准度每提高一点,就能为防灾减灾多争取一份主动。提升极端天气的模拟与预警能力,是守护国家安全、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科技力量。”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维在导师陈杰教授指导下,深耕台风预报预测技术,通过引入波-湍相互作用的浪致混合参数化方案,经过百余次调整和近一年的模型验证,研究出的高分辨率海-气-浪耦合数值模型,解决了模型冷启动周期长、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据统计,陈维改进后的预报系统,经多源数据融合与数值模式优化,实现台风路径预报精度显著提升,96小时内的平均误差较CMA气象预报中心减少38千米。他将实验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和EI论文2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

在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陈维作为长沙理工大学“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骨干成员牵头组织了多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校、院级奖项30余项。他曾前往湖南省张家界市刘家垭村开展了农村水利设施调研、防洪安全宣传、“气象灾害应对”科普进课堂等多项公益行动。“这些经历让我在田野与课堂之间,找到科研初心的源头——那就是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脚下始终踩着祖国的土地。”陈维表示。

陈维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长沙理工大学全面深化学科专业改革,新组建的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空天海洋新兴产业精准对接,为深海采矿、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科技与人才支撑。姚震的跨国协作、王超的产学研融合、陈维的科技惠民,正是长沙理工大学为湖南主导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注脚。(刘子涵 李永睿)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