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系列纪录片拍摄散记
陪我的省一起出圈
屈建龙 作品
这是晋城市泽州县洞八岭村
树木和泥土的关系,是这世上最紧密最长久的关系。
树木得到泥土的滋养,长成参天大树。泥土吸收腐化的落叶,土地更加肥沃。
建筑和人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房子是人盖的,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人居住在房子里,通风、打扫、维修,无形中给房子提供另一种形式的保护。
古人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如此,一些建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屹立不倒,让我们能够感受时光在砖墙上留下的斑驳,抚摸岁月在石头上刻下的印记,感叹历史的年轮从古老的街道轰隆隆地碾压而过,不留一点痕迹。
纪录片《洞八岭》开机啦
在乡村走得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这一次,我们要拍摄的是晋城市泽州县洞八岭村。
洞八岭村的起源,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而洞八岭村是谢氏源头,是周宣王为其元舅申伯祖封建之古谢城的活化石。
因为村周围有八条岭,即南岭、西岭、上岭、小东岭、中风岭、大天岭、佛爷岭和新窑岭。八条岭中,有一天然形成的溶洞,名为龙洞。所以,洞八岭村的谢氏先人根据这一洞八岭的特点把村子命名为——洞八岭。
2014年,洞八岭村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谢氏城堡一角
村里的老建筑集中在谢家大院,村里人习惯称它为谢氏城堡。
据传,这座城堡是周宣王为其元舅申伯修建的“离宫”、“避暑山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当时的建筑早就荡然无存,但一些重要的遗址却神奇地传承下来。如祭天的“大天庙”和“小天庙”,祭祖的“大宗庙”和“小宗庙”。还有评议国家政事的“公议巷”、“议事厅”。
现在能看到的22处建筑群大多是宋朝至明朝时期修建的,全部是砖木或石砌的二层建筑。800余间房屋户户贯通、院院相连,形成一个立体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堡垒,素有“太行第一堡”之美誉。可惜的是由于人去楼空,年久失修,建筑逐渐衰败残破,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2012年冯骥才二度造访洞八岭村,题词呼吁:“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
为了保护谢氏城堡,村里将居住在城堡里的村民全部迁出,把房屋的使用权收到村集体手里,给整体保护城堡提供了基础保障。
长满荒草的诸侯院
一座城堡和一个人,这是我们这次拍摄的主题。
这个人,就是前任洞八岭村党支部书记谢满廷。
跟我们聊天时,他常常自谦:“我就是个农民”。
其实我们知道,他可不是一个农民。
年轻时,他从洞八岭村出发,去参军,去省城工作。退休后,他又回到了这里。
从出发到归来,看似回到了原点,其实,他走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
有一次,他看到邻居家拆城堡里的老房子,就上去制止,劝邻居:这么有历史价值的房子,拆掉太可惜啦。对方一句话噎住了他:我自己家的房子,想拆就拆,谁也管不着!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把这件事管到底。
于是,退休返乡的他当了三年村党支部书记,他用三年时间,把所有的村民从谢氏城堡里搬迁出来,把城堡的使用权牢牢地抓在村委会手里。
因为他明白,仅仅靠情怀,靠怀念,是不能拯救古村落的。
谢氏城堡建筑上的砖雕墀头,这些墀头大概是宋朝至明朝时期的。
我们开拍的第二天,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大风。
为了拍摄方便,我们选择居住在离村子不远的山河古寨里。
这是一家河南老板开办的民宿酒店。老板把山河镇石河村的老村址上的房子租赁下来,经过简单的改造和修缮,把一座座院落办成了民宿。
这场几十年一遇的大风,把我们阻隔在山河古寨里。
住在山上的这几晚,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风的威力。
这风,像是裹胁着千军万马,从我们头顶呼啸而过。一会从西杀向东,一会从北刮到南。把院门擂得山响,拍得窗户快要碎了,大树也能连根拨起,堆在山岗的麦秸垛子,也被吹得散落一地。山路上铺满了从树上撕掉的枝条和树叶,人走在路上,也被刮得东倒西歪。
这风,刮了一整夜,每个人都在惊恐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一大早,谢书记给导演欧志强打电话说,山上的风太大,刮得瓦片和屋脊都能掉下来,村口介绍谢氏城堡的展板也被吹得不见踪影,非常危险,建议我们就地休息,不要去现场拍摄。
就这样,我们在呼啸的风中等待了一天。
第三天,风似乎小了点,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城堡取景。
果然,满地的瓦片和脊兽残片,提醒我们这场大风的破坏力。我们尽量躲开危险场所,开始了拍摄工作。
这一天,风终于停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出现在谢氏城堡上空。我们请来老书记谢满廷,请他面对镜头讲述谢氏城堡的前世今生。
在被迫休息的那两天,我们讨论出了基本的拍摄方案:以谢氏城堡为主体,以老书记讲述为手段,探寻谢氏城堡的历史价值。
所以,我的文案主基调就是写意,以大段的写意,回应老书记讲述的写实。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幅石雕图案上一文一武,这招式看着像哪个朝代的?
我在电脑上敲下这样的句子:
“这春天的风,来自西周,穿越春秋战国,穿越隋唐秦汉,历经三千年的时空,来到这里。
这春天的风,像一位灵动的诗人,笔尖拂过麦田,蘸满了新绿,在梯田间晕染出层层叠叠的韵脚”。
“穿行在这古老又新鲜的城堡,历史的天空向你逼近,文明的种子穿越你的身体,直抵灵魂。
这里的每一座院子都有自己的春天。这一堵砖墙,一定见证了一段归程。这一座老院,一定目睹了一场美好的爱情。
那些困在抽屉里,落满尘埃的诗句,在今天读来依然那么新鲜,那么有力”。
最后,我以这样的方式给纪录片解说词收尾:
“你看到了吗?白云掠过的天空,鸟儿自由地飞翔。
春风吹过的院落,野草从石缝里挤出绿色。
见证了千年岁月的老槐树,在死去的地方重生,挺起不屈的脊梁。
在这一刻,回忆比未来还重要。有的回忆,遇酒即融。有的回忆,遇泪即燃”。
这个倔强的墀头,像不像一个风中傲立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