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的李子璇是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大一学生,她始终相信知识应从书页走向大地,理想需在服务中淬炼光芒。学习上,我的专业成绩优异,热爱汉语言文学,对汉语言兴趣浓厚,生活中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偶尔也曾穿梭于长沙的老街巷,用带有温度的镜头为老建筑存档,用文字为历史留下注解。
在大一策划的图书馆义工服务中,李子璇创新发起“时空漂流瓶”计划——在古籍阅读区域设置“读者留言卡”,邀请借阅者用便签记录阅读感悟,让《楚辞》《史记》的空白页脚留下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摄影作品在此次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选入长沙市摄影展,正是这份对文化细节的珍视,让她在学业与实践中找到平衡点:真正的优秀,是让知识成为温暖他人的火种。
长沙是一座拥有热血历史和人文温度的新一线城市,我热爱我的家乡。
岳麓书院是教育薪火永续的活态范本,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千年学府,至今仍在湖南大学的校园内延续着教育使命。讲堂内“实事求是”的匾额下,朱熹与张栻“朱张会讲”的盛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让游客直观感受“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学术盛况。御书楼珍藏的明代《岳麓书院学规》木刻,以“读书必须过笔”等113字准则,诠释着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底色。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书院每月开设“百姓讲堂”,邀请清洁工、非遗传承人等普通市民登台开讲,让“惟楚有材”的命题在当代有了更宽阔的注解。
湖南省党史纪念馆是红色基因的沉浸式传承,位于清水塘22号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用科技赋能红色教育。在“半条被子”展厅,温度感应装置让观众触摸到当年徐解秀家床板的冰凉,气味模拟系统释放出1934年郴州冬夜的柴烟气息。馆藏文物中,杨开慧藏在墙缝52年未寄出的家书,通过AR技术展开泛黄信纸,那句“亲爱的一弟,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的绝笔,让“信仰”二字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纪念馆推出“党史剧本杀”,青少年通过扮演青年毛泽东、郭亮等角色,在破解历史谜题中理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抉择。 历史以血注书,我们青年更应奋发图强。
雷锋纪念馆是长沙市内平凡伟大的现代性表达。
在望城区雷锋镇,这座占地9.4万平方米的纪念馆,用细节重构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展柜中,雷锋亲手制作的“节约箱”里装着磨秃的牙刷、用线捆扎的破手套;他担任校外辅导员时的教案本上,用红笔标注“多讲董存瑞,少提我个人”。场馆创新开设“今日雷锋”互动墙,游客可扫码上传助人照片,实时生成“新时代雷锋地图”。馆外草坪上的“螺丝钉”雕塑群,每个零件印着当代模范二维码,扫一扫即可看见快递小哥救火、医生跪地手术的新闻视频——这恰是对雷锋精神最鲜活的续写。
我希望我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希望游客在岳麓书院扫码获取“千年考题”(如对仗“惟楚有材”下联),在党史馆破解“革命密码”(根据展品线索推理情报),在雷锋馆完成“今日任务”(如扶老人过马路),集齐印章可兑换文创礼品。 招募大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岳麓书院碑刻、党史馆家书等文物,供游客触摸拓印; 指导中小学生将雷锋日记改编成校园剧,在纪念馆小剧场公演。
我希望长沙市内可以开通“文化微循环巴士”,让我们的湖湘文化得以延续传承与发扬光大。用复古铛铛车串联三大场馆,车内设置“移动课堂”;途经岳麓山时播放朱熹《观书有感》方言吟唱;驶过湘江大桥时VR重现毛泽东“中流击水”场景;抵达雷锋镇前发起“车厢微公益”活动。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李子璇深知:一座城的灵魂,不在钢筋水泥的森林,而在文明基因的代际传递。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愿以学识为镜、以实践为笔,在长沙这部永不完稿的巨著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注解——让千年书院听见00后的思考,让红色文物焕发青春气息,让雷锋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永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