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是船的航标灯,塔长就是塔的航标灯。全国劳模这份珍贵的荣誉,激励我这盏灯越照越亮。”台上,全国劳模王炳交轻抚着褪色的航标工作服,目光投向台下的同学们,声音里流淌着四十九年守塔岁月的温润与坚韧。
为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发青年学生担当,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交汇之际,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于4月23日特邀全国劳模王炳交到校作“劳模精神进校园,五一薪火代代传”专题报告。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王俊富与学院200名青马学员一起聆听了报告,在跨越近五十年的守塔故事中,共赴一场劳动精神的传承之旅。
四十九载守灯塔,一生初心照海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六十八岁的王炳交一直精神饱满。“19岁接过扳手守塔,15.4 米的灯塔就是我一辈子的‘战场’。”他深情回顾台风夜抢修雾号的惊险场景:“暴雨灌进领口,扳手在湿滑的钢梯上反复滑落,我趴在齿轮箱前整整8小时,汗水浸透的维修日志上……”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航标兵到灯塔长的坚守历程,言语间饱含着对灯塔事业和海洋安全的执着担当。他将自己四十年如一日攀爬灯塔、抢修设备的日夜艰辛徐徐道来,触动着在场的每一颗心灵。
“以前觉得劳动模范离我们很远,听完他修老雾号、自学英语攻克进口设备的故事,发现他的‘逆袭’和我们备考、做实验的‘挣扎’本质一样,都是遇到困难不放弃。我明白了唯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中美土木工程233班李欣玉在活动结束后谈到自己的感悟。
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提问:“守塔四十多年,您感觉枯燥吗?”“您是怎么照顾家里的?”“您没有专业基础,是怎么学会维修设备的?”王炳交凝视着台下,“很简单,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给国家抹黑,得为国家多贡献。”这就是他铿锵而朴实的回答。这场对话让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一名基层党员的家国情怀与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更懂得新时代青年当以匠心致初心,在平凡中深耕细作,于坚守中淬炼成钢,让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在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眼中闪烁着崇敬之光,自发走上讲台与王炳交合影留念。同学们围在他身边请教问题,久久不愿离去。“聆听王炳交爷爷讲述四十余载守塔岁月,我触摸到了劳模精神跳动的脉搏。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平凡做到极致。五四精神与劳模精神在此刻交融,让我懂得新时代青年既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志,更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心。”交通工程241班汪雅璐动情地说道。“王炳交老师是青岛理工大学校外兼职辅导员,从2002年算起,和土木工程学院结缘已经23个年头,每年都会数次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或者组织学生前往青岛航标博物展馆学习,一代代学子在劳模精神沐浴下成长。”王俊富说。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打造各类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主题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鹏飞表示:“此次劳模宣讲活动不仅是一次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共鸣,更是一场奋斗力量的激发与接力,有力推动了劳动教育与青年成长的深度融合。既让青年学子感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又切实厚植大学生劳动精神,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培铸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新锐工匠力量。”(通讯员 李欣玉 王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