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聚焦 “三农” 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强调绿色发展、土壤保护等关键议题,为农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注入强大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艾克拜尔・伊拉洪深受鼓舞。投身到漫长的科研与实践征程中。坚持不懈地将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化作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成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逐步把梦想变为现实。从克服语言障碍考入大学,到破解土壤污染难题;从实验室里的潜心研究,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艾克拜尔和他的团队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愿景,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科技攻关:让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国务院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 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的目标。艾克拜尔敏锐意识到,土壤改良与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带领团队聚焦土壤化学、生态修复和新型肥料研发,将目光投向“化肥减量增效、农药残留降解、重金属污染治理”三大核心问题。
在俄罗斯留学期间,艾克拜尔的博士论文《腐殖酸原位固定放射性核元素 137Cs 和 90Sr 机制及其对植物有效性》首次系统揭示了放射性核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途径,并提出“生物炭 + 腐殖酸”修复技术。这项成果不仅为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土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时刻提醒我们土壤健康是食品安全的根基。
面对新疆土壤盐渍化、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隐形污染”的问题,回国后的艾克拜尔针对土壤修复领域,主持研发的“盐碱地改良专用生物有机肥”,通过微生物菌群调节土壤活性,成功破解这一难题。在新疆伊犁巩留县移民队的示范项目中,该产品使连续三年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和因农药除草剂污染导致寸草不生的地块恢复生机,农作物生长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经过系统治理,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发生显著改善:酸碱度(pH 值)下降1.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升30%。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种出优质小麦,玉米和棉花,油葵等农作物,农民群众形象地称其为 “土壤解毒药”,且类似成功案例在全国多地持续涌现。
艾克拜尔团队创新肥料技术,积极推动“减肥增效”。他们研发的“扩科达拉复合微生物肥料”通过“固氮、解磷、活化钾”三重作用,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5%以上。在库尔勒香梨试验中,施用该肥料的梨园单产从960 公斤/亩提升至1600公斤/亩,农药残留降低20%-40%,每亩增收超1800元。
成果转化:科技之花结出富民硕果
“论文写得再好,不落地就是白纸一张。”艾克拜尔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成果转化。与库尔勒市科技局、新疆美丽扩科达拉农业科技合作,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24年4月22被农业农村部绿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办公室选为驻新疆办事处,艾克拜尔教授出任办事处主任。其主导研发的“扩科达拉”系列生物有机肥料被正式列入全国绿色基地特供肥料目录,生产线同步认定为全国绿色基地特供肥料生产基地。带领团队在全国建立12个示范基地,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3万余人次,让“会呼吸的肥料”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成果带来经济效益显著,有力助力乡村振兴。在库尔勒25万亩香梨园应用新技术后,年净增产值近5亿元;在天津津南,20亩试验田大米产值从2.28万元跃升至16万元;在伊犁察布查尔县,40亩甜西瓜增收16万元…… 农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更令人振奋的是,该肥料生产企业在河北、山东、云南等地建成年产百万吨生产线,预计2023年覆盖农田1000万亩,每年为农民节省肥料成本2.8亿元。
艾克拜尔团队的成果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守护着绿水青山。以屠宰场废血水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实现 “变废为宝”。在新疆,该技术每年消化畜禽养殖废弃物 50 万吨,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20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0万吨。而且,施用该肥料的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提升,蚯蚓密度增加2-3倍,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良性循环。
家国情怀:助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
作为中俄科技合作项目负责人,艾克拜尔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将俄罗斯土壤生态评价模型引入中国,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推广中国农业技术。主持制定的《中亚地区有机农业技术标准》,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2024 年,当选世界人工意识协会副主席,成为首位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要职的新疆学者。
2024年12月,艾克拜尔当选全国乡镇企业协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和首届院士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顾问专家。凭借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北斗导航协会颁发的“卓越贡献奖”。荣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颁发的世界农业和科技特殊贡献银奖、世界科学及经济特殊贡献“十字架”金奖(中国唯一获得者)这些荣誉进一步展示了他在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化进程中的贡献。
新疆不缺土地,缺的是把科研成果实践在大地上的人。通过 “田间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藏粮于技”的真谛。艾克拜尔培养的30多名硕士、博士科技人才,30% 留在新疆基层工作。2016 年,获评新疆农业大学 “五好老师标兵”,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院士”,2020年头条新闻中被称为土壤医生称号。2020年再添殊荣,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会士称号。
土壤是有生命的,只有用心呵护,才能让它回馈人类更多的希望。从巩留县的盐碱地到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从天山脚下的实验室到国际学术讲台,艾克拜尔・伊拉洪诠释了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着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