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语“失灵”的家庭带来希望 宁波这所高校“康复云”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宁波晚报
宁波晚报官方人民号
2025-05-10 19:43
关注

“的——的,的——哥,哥——哥……”5月8日,江西省赣州市的7岁听障男孩乐乐盯着电脑上“康复云”平台的3D虚拟发音模型,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实训室的魏星星同学指导下,终于成功的学会了/g/的发音。一时间,江西省的乐乐家、浙江省的实训室里都传来了欢呼声。

原来,7岁的乐乐双耳植入人工耳蜗,存在发音不清的情况,需要每周进行5次干预、每次30分钟,一共干预20次。但孩子近期无法常住宁波,怎么办?

为了帮助乐乐,在该校周静教授的指导下,乐乐在江西的家里用上了“康复云”平台,在家接受该校师生志愿者的指导。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患者、一台电脑、一位指导老师,通过“康复云”平台连接,完成了3000分钟的诊疗服务。

学生使用康复云为言语障碍儿童进行训练。图片学校提供。

这不只是乐乐的诊疗过程,这更是该专业学生利用“康复云”平台远程实训的日常。我国有1500万言语障碍儿童,但专业治疗师不足2万人。传统康复教育更面临“课程滞后、实训匮乏、技术断层”的难题。为此,周静教授及其团队历时九年探索,以自主研发的“康复云”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课程、实训、评价全链条的“数字化全人康复”培养体系,累计输送近2000名复合型专业人才,带动全国39所院校开启康复教育数字化转型。

打破传统思维的教学:让声音不仅“听得见”更“看得见”

在传统的课堂上,该专业学生上课学习专业知识,只能靠听老师演示各种发音,靠纸质图表去想象。“十年前,我们教学生‘听声辨音’,靠的是纸质图表和老师示范。学生连声带怎么振动都想象不出来,怎么能精准干预?”十年前的教学场景,周静教授记忆犹新。

“如果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看得见,那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岂不是很有帮助?”本着这样的想法,自2012年起,周静教授带领团队着力重构“岗课同频”动态课程体系,牵头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学指南》等4个国家教育/行业标准,对接标准重构“教育康复基础+功能评估治疗+儿童综合康复”三层课程体系,开发5821条数字资源,依托“康复云-在线课程”实现云端个性化教学。

经过努力,如今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而是结合当下的AI热点,依托“康复云”平台,打造了看得见的3D虚拟发音器官,让每一个声音都能直接展现出声音的发音位置、发音正确程度、发音声时等,让言语障碍儿童发出的声音“肉眼可见”。

教师带领学生使用康复云进行最长声时评估。图片学校提供。

突破空间距离的实训:让案例不仅“数量多”更“可接触”

在传统实训中,接触病例只能听教师描述或者去医院,不仅数量少而且类型单一。针对这一难题,该专业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了“康复云”与校内儿童康复中心,构建“虚拟仿真-线上临床-线下实战”三阶实训体系:线上阶段,学生通过平台连接全国真实患儿,AI同步生成评估报告,企业导师在线指导方案调整;线下实战环节,学生在校内康复中心接诊真实患者,并参与研发专利。

以该校学生魏星星的实训记录为例,半年时间,她就完成了虚拟病例训练427次,参与远程康复8例。“学姐们曾说半年实习见不到几个复杂病例,我们现在电脑里随便练!”魏星星说。据统计,线上平台设置了300例单病种、50例复杂病例,学生可反复模拟诊疗。“过去学生见不到复杂病例,现在连罕见病案例都能在虚拟库调取。”周静教授点开平台,输入几组数据,50种复杂病例的康复方案即刻弹出。

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连线真实患儿,实时接触真实病例。为了让学生的实训更加真实,该专业依托“爱撒无声”志愿服务活动,为真实的言语障碍儿童提供康复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库车县特殊教育学校、甘肃省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四川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西部地区院校纷纷引用“康复云”平台,为区域残障儿童提供帮助。

在该校展厅内,“康复云”数据一直在递增:服务309家医疗机构、267所特教学校,年度康复超3万人次;创造出中国聋儿90%言语康复率;为224所医院、114个康复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已在特殊教育等6个专业领域推广至全国39所院校……“康复云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它让教育有了温度。”周静教授说,“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真实的孩子,每一堂实训课都在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会做题’变成‘会治疗’,更是努力让每一个言语障碍儿童‘会说话’。”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陈磊 高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