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农科院张龙教授的治蝗之路
蝗灾,自古被称为“无烟的战争”。史书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发生蝗灾800余次。即便是今天,蝗虫每年肆虐面积仍达3亿亩,威胁上亿人口。传统的化学农药虽能快速灭蝗,却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蝗虫抗药性加剧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张龙的答案是:向自然“借力”,用生物防治为蝗灾治理插上翅膀。
三十年磨一剑:攻克生物治蝗难题
三十多年前作为研究生的张龙,将研究方向锁定蝗虫生物防治。他瞄准的是一种名为“蝗虫微孢子虫”的病原微生物——这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专性寄生蝗虫,对其他生物无害。然而,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微孢子虫仅适用于低密度蝗虫防治,对暴发性蝗灾束手无策。
别人觉得不可能,张龙却偏要试试。带着这份执着,他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攻关。他们发现,传统微孢子虫制剂存在致死速度慢(约10天)、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高密度蝗群等短板。为此,团队从致病机理、生产工艺到应用技术展开全方位突破——选育“超级菌株”:通过上千次筛选,团队培育出毒力翻倍的高效株系(AL2008L04),将蝗虫致死时间缩短至7天,攻克了该生物农药见效慢的瓶颈;革新生产工艺:研发飞蝗人工饲料配方,使微孢子虫单产提升1倍,突破北方冬季无法连续生产的限制,年增产3个批次,优化接种技术后孢子收获率从26%跃升至60%,生产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3倍;首创环保剂型:研制全球首款蝗虫微孢子虫水悬浮剂,常温保存18个月仍保持70%活性,这一剂型不仅适用于草原,还可通过飞机喷洒防治农田、森林中的高密度蝗群,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30%。

张龙教授在西藏调查蝗灾情况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还发现一种曲霉菌能高效杀灭蝗虫成虫,填补了国际生物农药对成虫防治的空白。至此,张龙团队构建起覆盖蝗虫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防效超80%,比传统生物防治提高20个百分点。通过持续发力,我国生物治蝗占例从5%跃升至主流技术,有效替代了化学农药防治。
2013年,河北坝上草原爆发蝗灾,千万亩草场危在旦夕。以前的治理方法是打农药,虽然蝗虫死了,但草也不能让牛羊吃了。张龙团队携微孢子虫技术紧急驰援。短短两周,喷洒区域蝗虫死亡率达85%,草场重现绿意。草保住了,生态也没破坏。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在全国95%的蝗区成为常态。截至2024年,张龙团队的技术累计推广近亿亩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超万吨。农业农村部评价:“该技术为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成绩背后,是科研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团队开发的“蝗虫监测与防治指挥平台”,整合遥感、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虫情实时预警、防治精准调度。2020年,新疆某地突发蝗情,平台迅速锁定3万亩重灾区,指挥无人机精准施药,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过去治蝗靠人海战术,现在“智能化天地空”一体作战,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诠释初心与担当:中国方案惠及世界
2017年,越南和老挝北部山区,黄脊竹蝗肆虐稻田,虫口密度高达每平方米百头。危急时刻,张龙带着微孢子虫技术驰援。喷洒10天后,蝗虫成片死亡,防效超80%。老挝农业部致谢:“……中国技术让我们看到绿色农业的希望!”越南农业农村部在感谢信中写道:“……张龙教授的技术不仅有效控灾,更推动我国植保走向安全可持续。”2020年,面对巴基斯坦沙漠蝗灾,张龙冒着疫情与恐袭风险,深入荒漠调研,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巴方官员称赞:“中国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友谊与信心。”

张龙教授团队支援巴基斯坦治蝗,调查沙漠蝗灾
三十载奋力耕耘,换来累累硕果。张龙团队研制出的“协调应用系列生物农药的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2013年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这项技术成果被还写入国家《蝗虫防治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张龙教授在巴基斯坦治蝗时和与会成员探讨治理沙漠蝗现场
2019年张龙教授获得国际直翅目昆虫学会设立的“Uvarov奖”。该奖项是以现代蝗虫学之父、著名直翅目昆虫学家Sir Boris Uvarov (1886-1970)命名,用于表彰在蝗虫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或者蝗虫管理方面有直接影响的杰出贡献者。同年,他受邀在行业国际顶级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发表综述,系统介绍中国治蝗理念,推动全球蝗灾治理转向绿色可持续。
从黄河岸边到湄公河畔,从实验室到异国灾区,如今年近六旬的张龙仍然奔波在治蝗一线。他带领团队创立的绿色治蝗体系,不仅护佑了中国粮仓,更让世界看见中国科技的智慧与担当。正如国际同行所言:“张龙的贡献,让人类在与蝗灾的千年博弈中,终于找到了一条与自然和解之路。” 蝗虫治理没有终点,张龙团队的目标是让化学农药成为“备用选项”,让绿水青山与丰收粮仓并存。(宫欣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