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创新,打通肉鸡智慧养殖“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普融媒
农业农村部指导的科普融媒官方号
2025-05-19 17:21
关注

民以食为天,鸡肉因饲料转化率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2024年全国出栏肉鸡147.9亿只,规模化养殖占比超85%,但行业仍面临从“自动化”向“智慧化”跨越的关键挑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许传田研究员带领团队扎根一线,以基层科技创新破解产业瓶颈,为实现无人值守的智慧养殖探路。

智慧养殖“最后一公里”的四大瓶颈

肉鸡产业虽是畜牧业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但离 “无人值守” 的智慧养殖仍有差距。当前规模化养殖场的效益稳定性差,过度依赖技术人员个人经验和局部环境条件,核心瓶颈集中在四个方面:

疫病防控重心转移:从“重大疫病”到“条件性病原”。 肉鸡生长周期短(40 天体重增长 75 倍)、密度高、抗病力弱,疫病防控始终是产业核心命题。当前疫病格局呈现新变化: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通过科学免疫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免疫抑制病(垂直传播)和管理型疫病(如 H9N2 亚型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成为新挑战。特别是管理型疫病,在通风不当、鸡舍温度剧烈波动等应激下易引发多重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和料肉比下降。这类 “条件性致病” 问题占规模化鸡场发病案例的 60% 以上,凸显了饲养管理细节的决定性作用。许传田团队指出,规模化鸡舍的细节管理缺失是主因,需从“依赖疫苗”转向“环境调控优先”。

二、种苗质量:“卡脖子”问题待解。鸡苗健康直接影响养殖成败,10%以上的养殖失败源于种苗质量。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仍依赖进口,引种质量波动直接传导至商品代。尽管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联合龙头企业已培育出自主品种,但国产种苗在生长性能、抗病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内龙头企业联合攻关,正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攻关逐步缓解这一问题。

三、传统疫病防控观念:“重治疗轻管理”的误区。传统疫病防控模式存在四大误区:过度依赖疫苗(导致免疫应激累加,父母代种鸡产蛋率仅 80-85%)、迷信实验室检测(忽略病原携带与发病的条件差异)、盲从专家理论(缺乏临床验证)、固守经验主义(忽视地域环境差异)。数据显示,在疫苗免疫合格的鸡场中,85% 的发病案例与通风管理不当、温湿度失衡等饲养细节相关。许传田团队强调,疫病防控的核心是“预防为主、管理优先”,疫苗仅为最后防线。

四、通风管理:智慧养殖的“技术盲区”。立体笼养模式下,通风管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小鸡冷应激风险。当前鸡舍通风模式依赖技术人员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团队通过分析千余例养殖案例发现,通风量、湿度补偿、风冷效应等13项因素相互关联,而多数养殖场仅模仿表象,未掌握通风管理的逻辑本质。这一问题导致疫病防控效果不稳定,成为智慧养殖的核心技术瓶颈。

基层科技创新的“落地解法”

作为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许传田研究员带领团队聚焦生产一线,以“问题导向”开展四项创新实践:

动态流调:为防疫“精准画像”。 团队持续开展肉鸡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监测病毒抗原变异趋势和区域流行特征,为养殖场提供精准防疫建议。例如,在 H9N2 亚型禽流感防控中,通过分析毒株抗原匹配度,指导企业取消非流行区域的疫苗免疫,使单场疫苗成本降低 20%,同时避免了对肉鸡的过度免疫应激。这种 “监测 - 分析 - 预警” 模式,将疫病防控关口从 “被动治疗” 前移至 “主动预防”。该工作基于许传田主持的省自然基金项目 “H9N2亚型禽流感对小鼠致病性研究”、“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相关病毒蛋白修饰谱分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 “动物流感病毒生态学及遗传进化研究”、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参与的农业部行业专项“鸡新城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专项经费,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一线防控策略。

动保产品筛选:建立“实战检验”体系。针对市场上动保产品良莠不齐的现状,团队建立了H9N2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动物攻毒保护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厂家疫苗的保护率(如某批次疫苗攻毒保护率仅 65%,而优质产品可达 92%),为养殖场筛选高效动保产品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累计完成 50 余家企业的疫苗对比试验,相关数据通过技术培训惠及超 200 个规模化鸡场。这一技术依托团队在《Vaccine》、《中国预防兽医学报》等期刊发表的100余篇研究论文,主编和参编的《肉鸡养殖专家答疑》等 9 部著作,以及10项授权发明专利的技术积累,确保筛选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通风攻坚:破解“千人千法”困局。针对通风管理难题,团队联合一线技术骨干,整合气候、鸡舍结构等13项变量,启动通风管理软件研发。通过收集全国养殖场的通风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标准化模型。试点数据显示,使用该模型的鸡场,H9N2禽流感 发病率降低 5-10%,料肉比降低 0.05。许传田表示,这是实现智慧养殖的关键一步—未来智慧通风管理软件将根据实时环境参数自动调节通风系统,彻底摆脱对人工经验的依赖。

线上科普:重塑行业认知。针对传统技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团队通过抖音、快手平台(账号“huiyangji”)发布200余条短视频,内容涵盖通风实操、疫苗误用案例、疫病流行动态等。凭借一线积累的真实素材(如某鸡场因通风窗角度错误导致冷应激的全程记录),该账号吸引 2.6 万粉丝,成为养殖户 “指尖上的技术顾问”。团队成员中3名兽医师具备十年以上现场服务经验,将“踩过的坑”转化为可视化教程,帮助中小养殖户少走弯路。

许传田认为这些基层的科研工作虽然谈不上“高大上”,但基层科研创新,是实现肉鸡智慧养殖必经之路,很多肉鸡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是实验室内无法解决的。

产业升级:从“靠人管理”到“智能决策”

许传田团队提出四个方向,推动产业升级。

种苗自主化:随着国家将种质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内龙头企业正在稳步推进肉鸡育种工作,有望彻底摆脱引种依赖;防控简约化:多价疫苗、胚胎免疫等技术将逐步普及,动保产品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前移”,抗生素使用有望归零;管理智能化:通风管理软件将成为智慧鸡舍的“大脑”,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现环境参数的动态匹配,这也是实现肉鸡智慧养殖的必经之路;生产无人化:人工智能将替代大部分人工操作,从喂料、清粪到疫病监测均由系统自动完成,真正实现“无人值守”。

十几年的一线技术服务工作,让许传田研究团队明白了一个道理:传统的兽医已经无法完全胜任今天肉鸡规模化养殖的疫病防控工作。兽医科研工作者,必须和生产一线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肉鸡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成立的初心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让鸡群更健康,让肉鸡从业者在养殖中找到成就感,让消费者对舌尖上的肉、蛋更加放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传田团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朴素真理。作为拥有规模化养殖一线管理经验的科研人员,他们深知:实验室数据需经鸡舍“实战”检验,专家理论需结合地域气候、鸡舍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调整。正如团队在“鸡新城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中所坚持的——把论文写在养殖鸡舍里,把成果留在养殖户的账本上。

从“会养鸡”到“智慧养鸡”,肉鸡产业的升级之路离不开基层科技创新的“绣花功夫”。当通风软件精准调节每一缕气流,当自主种苗在标准化鸡舍茁壮成长,中国肉鸡产业正以科技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肉蛋安全”的新篇章。(武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