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误区!专家教您科学管理血压
高血压,这个潜伏在生活中的“无声杀手”悄然威胁着数亿国人的健康,您是否也曾疑惑:
明明在家测血压正常,到医院就飙高?左臂和右臂的数值为啥不一样?
电子血压计真的准吗?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靖针对大众最关心的十大问题进行解读,助您避开测血压的这些“坑”科学管理血压
误区一
在家测血压总不准?您可能忽略了这些细节!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家自测血压时,总抱怨数据“忽高忽低”,可能与这几方面没做好有关:测量时间不固定、测量部位不固定、测量姿势各异、测量时心不静、血压计超龄等。
所以,除尽量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之外,家庭血压测量需遵循“三固定原则”
固定时间(晨起1小时内、晚饭后或睡前)
固定体位(坐靠背椅,袖带与心脏同高,双脚平放)
固定手臂(首次测量双臂,数值较高的一侧为监测臂)
注意
测量前30分钟避免运动、咖啡因和吸烟,排空膀胱后静坐5分钟。
误区二
早上测还是晚上测?关键看这两个时间段
有些高血压患者常表述,早晚测出的血压值差异明显,有的听说“清晨血压高最危险”,有的怀疑血压计“坏了”……
这是因为,清晨起床后30~60分钟是人体从睡眠中苏醒,交感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加,血压自然升高,形成“晨峰现象”。
而夜间血压通常下降,但部分患者(如反杓型高血压)不降反升,容易增加靶器官损害风险。
所以,高血压患者需重点监测清晨血压(6~10点)和夜间血压(睡前或凌晨3~5点)。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而夜间血压升高常提示隐性高血压或用药不足。
因此监测这两个时段,可全面评估血压波动,指导个体化用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误区三
一进医院血压就飙升?可能是“白大衣效应”在作怪
临床上的确见到不少这样的患者,在家测血压明明正常,一到医院就“飙升”,甚至被误诊为高血压。
10%~30%的人群存在“白大衣高血压”,是因患者看到穿白大衣的医生或进入医院环境时,产生条件反射性紧张,继而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液中儿茶酚胺等物质激增,进而使血压短暂升高。
血压正常值应<135/85 mmHg,若家中测量正常,仅在医院升高,则可能是假性高血压;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全天平均血压<130/80 mmHg,可确诊为白大衣效应。
注意
首次确诊高血压者,同时进行家庭监测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但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结合动态监测结果,即可诊断高血压。
误区四
电子血压计不如水银的准?真相可能颠覆认知
很多老人患者坚信“水银血压计才准”,认为电子设备“误差大”。
其实,这一观念早已过时。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完全可媲美水银血压计,关键在于“会用、用对”。
水银血压计通过听诊器捕捉动脉搏动声测量血压,理论上确实精准,但其操作门槛极高,需专业培训才能准确识别“柯氏音”,普通人误听或操作不当误差可达±10 mmHg。
而现代电子血压计采用“示波法”,通过传感器捕捉血管壁振动波型,避免人为听诊误差,更适合家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经国际认证(如ESH、BHS标准),误差通常<5 mmHg。但腕式、手指式血压计因受血管位置影响大,不推荐常规使用。
注意
我国已明令2026年前全面停产水银血压计,电子设备需每年校准一次。
误区五
左右臂血压差超过10 mmHg是血管在“报警”?
有些人在体检时发现左右臂血压值不同,甚至担心“差值超10 mmHg是血管堵塞信号”。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别先急着恐慌。
右臂血压通常比左臂高5~10 mmHg,这个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这是因为人体左右上臂血管解剖结构存在差异。
但若双臂血压差>20 mmHg可能提示一侧血管存在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或先天性血管畸形。所以,新发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时,应同时测双臂,之后以较高一侧为监测臂。
注意
每半年复查一次;若差值持续扩大或伴随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误区六
血压正常就停药?小心“反跳效应”要人命
在临床上,因血压达标后擅自停药的患者并不少见,一些患者甚至在数月后诱发心肌梗死、突发脑出血。
高血压之所以又被称为“无声杀手”,自然有其可怕之处。所以对高血压治疗原则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规范用药。
这是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后,突然停药会使血管因失去药物保护而急剧收缩,导致血压“报复性反弹”。这种骤升骤降的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危险,比如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血管破裂风险;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脑出血;并因药物敏感性下降,使后续治疗难度加大。
注意
停药需要基础病控制良好,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同时密切监测血压。
误区七
血压越低越好?警惕“J型曲线”风险
“血压降得越低越安全”,的确很多患者是这样认为的。
但并不是这样的,过度降压可能触发“J型曲线”风险,反而危害健康。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呈“J型”关系。当血压过低(收缩压<110 mmHg)时: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跌倒,甚至增加心肌缺血、肾功能损伤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风险更高。
所以,血压控制要适度,需控制在120~139/70~89 mmHg的“安全区间”,既能保护靶器官,又避免“J型曲线”风险。
误区八
只测血压不记录?丢了医生需要的“救命线索”
每天认真测血压,却从不记录数据,就诊时只能说出“大概正常”或“有点高”,这样患者有很多。说实话,没有记录的血压监测,等于白测!
因为识别“晨峰高血压”或“夜间高血压”、对比服药前后的数据变化、对持续升高或骤降的紧急干预……都需要这些记录的关键信息。
注意
建立“血压日记”,记录测量时间、数值、用药情况及症状。
误区九
运动后血压高=危险?其实这是“好兆头”
有些患者发现运动后血压“爆表”,第一反应是“完了,血管要爆了”,担心心脏“超负荷”。
其实运动时,肌肉急需更多氧气和营养,就会启动“应急”模式——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激素分泌增加,引发血压升高。
健康人运动时收缩压可升至200 mmHg以上,这是正常生理反应。而高血压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心率控制在“170-年龄”以内)。
误区十
血压计袖带越紧越好?勒得太紧反而“骗”了你
测血压时,袖带通过压迫动脉来阻断血流,再根据充气放气过程中的振动波来测量血压的。
正确操作是,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塞入1~2指为宜,肥胖者需使用加长袖带,儿童需专用袖带。
此外,很多人发现夏天血压“自动下降”,便放松警惕,甚至偷偷停药。
血压不高就安全吗?其实不然。
夏季因气温骤增,体表血管扩张散热,导致血流阻力下降,血压随之降低;
大量出汗使血容量减少,心脏泵血负担减轻;
人体代谢率降低,对血液的需求量减少,有可能导致血液变稠,诱发脑梗、心肌梗死;
空调房与室外温差过大,血管反复收缩扩张,增加血管破裂风险;
还有些人擅自减药可能导致血压“报复性反弹”。
所以说,血压管理是“技术活”,既要防“热胀”,又要防“冷缩”。既要利用自然河道(血管扩张)分流,更要加固堤坝(遵医嘱用药),防止决堤(血压反跳)。
专家说
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精准测量是第一步。通过规范操作、定期监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科学管理才能赢在健康起跑线。
科普专家
刘 靖
高血压科主任医师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采写:钟艳宇
编辑制作:郑延坤
审校:孙富康、李冠妍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