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于1993年成立“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创新构建以“行走课堂”为载体的“组织育人培根、实践育人强能、科研育人夯基”育人体系,形成“水文化浸润—水生态实践—水科技创新”特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底色亮、能力强、善创新、敢担当”的新时代水利英才。
行走课堂铸魂:水文化浸润下的组织育人新范式
构建浸润育人矩阵。学院以“大禹精神”为内核,形成“水润讲堂”浸润、“大禹社团”实践、“水利先锋”引领的三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团支部联合师生党支部开展“治水先锋”系列党团活动,展陈水利人物事迹、建设“水文化”长廊,开设“水润讲坛”邀请行业先锋分享治水实践,年均覆盖超2000人次。
开拓课程思政载体。“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水文化”融合课程群,在“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等课程中嵌入“治水故事”,通过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案例解析“人民至上”治水理念,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诠释“科技报国”时代使命;在全国水利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7项思政和教学奖励、33项省级教改项目的培育下生动呈现“每门专业课都是思政课”的育人格局。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以“节水、爱水、护水、治水、兴水”为脉络,孵化出“河小青”行动、“大禹趣课堂”科普等育人品牌,每年开展“水润初心”微宣讲100余场。2024年200余名师生深入40多个乡村社区开展“河小青——洞庭护航”行动,相关成果被纳入湖南省“洞庭湖综合治理”决策参考,先后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14项省级及以上荣誉,培育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典型。
行走课堂赋能:水生态治理中的实践育人新路径
织密全流域实践网。“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在长江、湘江等重点水域建立92个实习实践基地,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践”三阶实践体系,80%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基建一线。2023年组织32支实践队开展“守护一江碧水”行动,进行水质监测、堤防勘察,编制生态修复方案20余份,形成40余万字调研报告,发现并协助整改生态隐患点10余处。
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江一湖四水”保护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依托学校与中交集团等单位共建的“双导师制”实训平台,举办各类“双创”活动,在水利类专业实现全覆盖,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145项;培养了一批工程骨干力量,参与斯里兰卡港口城、蒙内铁路等“一带一路”项目。
树立实践育人标杆。“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主动融入国家地方需求,2014年赴非洲马达加斯加开展水资源调查,2017年形成湖南新宁县灾后重建评估报告,2019年奔赴青藏高原、三江源开展野外科考,2024年参与湖南团洲垸决堤抢险;组建“防汛抗旱青年突击队”参与任务20余次,“千乡万村饮水安全”行动检测水源地500余处、惠及10万余群众,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唐佳等榜样。
行走课堂创新:水科技攻关里的科研育人新机制
搭建科创育人平台。“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依托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课题—学科竞赛作品”转化机制,年均设立创新项目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多次取得“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赛事突破;通过课题创新训练和优秀项目培育,形成了“科研反哺—竞赛锤炼—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项目驱动培养。“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实施“科研攀登计划”,设置“基础实验—学科竞赛—前沿课题”三级成长路径,依托“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全面参与“海外院士工作站助力跨国协作——导师团队全程护航技术攻坚”学科交叉培养。近5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聚焦“数字孪生流域”“压气储能”等学科前沿,研发成果应用于浏阳河生态补偿等项目。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主动服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参与的水府庙水库保护方案被列为省级示范工程,衡邵干旱走廊旱情治理成效显著。
三十余载奔涌向前,从抗洪抢险技术方案到“双碳”战略创新实践,从智慧洞庭研发到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长沙理工大学“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社团用青春脚步丈量江河、以科技实践守护安澜,书写了专业社团驱动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答卷。面向治水兴水时代使命,学校将持续深化“专业社团+行走课堂”育人模式,为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提供强大人才支撑。(陈杰 李永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