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旅游村】福建 | 福清大山村:山海诗境 耕读桃源
海峡乡村杂志社
宣传海峡两岸乡村新经验、新方法、新成果
2025-05-22 11:04
关注

大姆山上俯瞰大山村

南岭镇大山村坐落于福清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一座海拔617米的山峰兀然拔地而起,如同大地的脊梁撑起云海苍穹。村庄依山而建,临水为界,山地资源丰富,其连绵六千亩的大姆山草场,为福州辖区最大最美的天然高山草场,不仅获评“福建省美丽乡村休闲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更是福清市第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

提起草原,很多人都会想到呼伦贝尔。而在大山村也有一片草原,那里景色迷人,将打造成“家门口的呼伦贝尔”。“扬名气,聚人气,生财气。”近年来,大山村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吸引游客35万人,探索出一条“以旅促农、以旅富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子。

大姆山草场

大姆山海拔633米,像一块青翠的天鹅绒毯铺展在火山岩台地之上。旅游的最佳去处是登顶游览6500亩的天然草场,此草场绵延十几座山包,青草芊芊,雾气弥漫,海风阵吹,可以望见湛蓝的大海,是福建省内罕见的天然牧场。春日的晨雾中,50余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如巨人般伫立山脊,缓缓转动的叶片与啃食嫩草的黄牛群构成动静相宜的画卷。尤其在春夏之交,海天相连处浮现出海市蜃楼的奇观。许多年轻人在草场搭帐篷宿营,在山谷中烧烤食物,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打卡地。

莲花亭、母猪山、揽胜亭……这些只是草原风光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如大山湖、瑞兽岩、狮头岩等令人陶醉的景点,等待着探索。而每年的清明前后,大姆山上会盛开满山的杜鹃花,那红艳艳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若想真正领略草原的魅力,五月至十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大姆山的风光,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时段的变迁,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每一刻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大山村还有一处桃花谷。下山七拐八转,踩着青石小路一步步走近,立刻被晕染开的大片绿枝桃红迷了眼。仔细看,每一朵花瓣形状、颜色都不尽相同,嫣红、深红、水红、粉红,枝枝蔓蔓地摇曳着、昂扬着或低垂着,似美人的艳,又似月光的润。倘若用深瓷白碗盛些农家自酿的地瓜酒,坐在桃树下,抿上几口,想必喉咙深处也会带上几分桃花香。

桃花灼灼,赏花、对酌,颇有古人风韵。相传宋代理学家朱熹从尤溪县步行半旬至福清,听闻桃花谷盛景便想一睹芳容。可惜,当时气候萧瑟,桃花迟迟未开。同行的福清名士建议他先去长乐拜访友人,再回来亦不迟。朱熹却生怕错失花期而决意留在大山村,一边在私塾讲课,一边等待春风花百枝。朱熹的名气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听课,小小私塾人满为患,不堪重负。朱熹便把课堂移到桃花谷前面的空地上,一边引经据典,启领村民开悟,一边暗自观察桃林枝叶花蕊,度过了一段清雅的时光。

岂料,某夜暴雨突降,河水骤涨,把数百棵桃树全部冲毁。村民痛惜不已,为朱熹满心期待成空而伤心。隔日晨起,朱熹目睹桃林惨景,虽难免叹息,却并无不悦,自认是上天旨意,反而宽慰村民说道:“现实的桃花开了还会谢,心中的桃花要常开不败……”朱熹离开大山村时,特地写了一首诗《桃花谷》来纪念心中的桃花源:“大姆山下沐春风,满谷仙桃照水红。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后来有村民把诗句刻在桃花谷石头上,此后这里的桃花一年盛似一年,远远望去如一带粉红浓云半拢住村庄,成为闻名遐迩的景点。说来奇怪,朱熹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逝世后,那块刻有朱熹《桃花谷》诗的岩石就逐渐风化消失了。

除了春山如笑的自然美景,大山村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现存众多祠堂、民居、寨堡、宫庙等清代、民国时期古建筑。古厝多斜坡屋顶、花岗岩墙面,以宽敞的庭院大埕为中心,形成进深短、面阔宽的布局特色。它们带着岁月颜色分散于田地和山体之间,使这里多了一份悠远的古朴气韵。

食菜厝

食菜厝是一座由13座古厝组成的古堡式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历时18年建成。几株小叶榕、朴树、铁冬青等百年古树旁侧掩映,光线明暗,纵深错落,清风霏雨下颇有门额题刻的“松风竹雨”般意境。食菜厝不仅保留了古建筑风貌,还有一段传奇增添了其神秘。

传说陈家祖先陈传松(字云五)因家贫投奔岳父卢家,以养鸭为生。他听说石竹山祈梦灵验,便前往问卜发家之道。得到的解梦之语为:“要想富,换肠肚。”陈传松百思不得其解。不久,其父亲因吃蛏饼被蛏壳卡住喉咙而去世。陈传松大悟“换肠肚”的含义,从此“食素不食荤”。

古榕树群

一天清晨,妻子卢氏烧饭时,灶脚突然塌陷。陈传松觉得蹊跷,扒开泥土,竟发现灶台下是个大坑。坑里埋着3个用石盘盖着的大缸,缸里满满都是银子。夫妻俩欣喜过望,但当时正值土匪横行之际,恐意外之财招来祸事,便把银子藏好,决定对此事守口如瓶。后来,陈传松想盖新厝,就对外敷衍说是仙翁托梦,挖出少许钱财。陈氏大厝经18年才全部完工,银子一点一点用,世人才没有起疑。福清民间把食素称为“食菜”,陈传松坚信食素能带来福气,便把家宅取名“食菜厝”。久而久之,厝名也成了地名。

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司令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曾带领100多名游击队员住在食菜厝村开展武装斗争。这也让此地又兼具了红色基地意义。

大山村盛产番石榴、福橘、芭蕉、罗汉果。环绕大山村的山坡上绵延有400亩的茶园,山民种茶制茶,农忙时节泡上一海碗茶水,喝入肚子往往五体通泰。用大山村的山泉泡茶酿酒,土制的茶壶酒盅会袅袅地泌出仙气,滿庭芬芳。大山村的山泉水是天字第一号的琼浆玉露,轻轻地啜一口会甜到喉咙尾。用月溪里潺潺流动的溪水洗菜,吃起来齿颊生香。

大姆山散养的本地南岭黄牛,体态健壮,以啮食草场的青草长大,尤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翌年开春屠宰的牛仔肉,比之日本和牛也是过之而无不及,其肉质的鲜嫩紧实,着实让人馋得口水泛滥!而黄牛的牛粪,散发着青草的涩香味,农人往往收集晒干,以做草菇的培养基,用鲜菇制作的佳肴,大山人说它是素中的肉食。大山村的“高山羊”,平时吃马唐(六月雪)、牛鞭草、狗牙根、狗尾巴草、园果雀稗、藜草、兔草、蛇草等,冬天吃花生杆、地瓜藤,终年食药膳,加上常年奔跑跳跃,味美醇香,可补元气,堪称“动物人参”。

如今,大山村在保留传统又能跟紧时代发展的大跃动中,这里的草场、古厝、桃林、传说、人心都在蠢蠢欲动。越来越多的游客驱车慕名而至,游走在古迹和美景之间,流连忘返。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