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烛照下的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建设
半岛晨报
大连半岛晨报官方账号
2025-06-16 17:24
关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则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种。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者,其师德建设亟待教育家精神的深度滋养。教育家精神是“经师学术造诣”与“人师道德境界”在知行互构中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将以教育家崇高人格为典范,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信念自觉、升华为精神谱系、外铸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这种精神传承超越了工具性知识传递,是在持续的专业精进与人文关怀耦合中建构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进而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的动力。

精神溯源: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师师德的内在联系

教育家精神犹如导航灯塔,它指引着教师构建多维成长体系。其内核可凝练为三大进阶维度:以“家国情怀”为原点,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的时代洪流,犹如张桂梅扎根深山十五年,用教育之光照亮万千命运;以“知行合一”为路径,在传统师德与现代技艺之间架设桥梁,从孔子“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诲,到数字时代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展现了教育智慧的永恒生命力;以“天下胸襟”为格局,通过经典研读与跨文化对话,培育学生具有“立足本土、眺望星海”的全球视野。这三大维度交织形成动态成长模型:家国情怀注入教育温度,让知识传递成为价值引领;知行合一锻造专业深度,使教学实践充满创新活力;天下胸襟拓展思维广度,使课堂成为连接世界的窗口。当教师将“经师”与“人师”特质融于一身,便能在日常教学里创造非凡价值——粉笔书写的不仅是公式定理,更是人生坐标;课件展示的不止是知识图谱,而是文明火种。这种精神传承如同薪火相传,既承载着“程门立雪”的尊师传统,又涌动着“数字原住民”的教学变革,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教育生态的根基,为青年学生成长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思想的引航者,其师德建设需构筑多维精神坐标。在思想素养层面,要将理论精髓转化为课堂上的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时代脉络,培育青年学生对民族复兴的思想认同。在道德品质维度,需以“经师”与“人师”的双重标准要求自我,用学术诚信的坚守、待人接物的真诚,构建起师生间的心灵契约,让正确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生根。职业操守方面,应怀揣“工匠精神”深耕讲台,既要做深挖教材的“掘井人”,也要当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摆渡者”,在知识传递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筑牢思政教育的生命线。这三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铸就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为国育才”的精神丰碑,使教育过程成为知识启蒙与价值塑造的和谐共鸣。

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在育人使命上形成深度共鸣,共同构筑人才培养的精神基底。二者均以“全面发展”为内核,前者通过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双轮驱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个性锋芒;后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学生构建起支撑人生选择的价值坐标,二者如车之两轮协同转动。在价值维度上,“立德树人”如同基因贯穿始终,教育家的“仁爱之心”与高校思政教师的“政治坚守”形成互补——前者以温情浸润心灵,后者以真理点亮信仰,共同编织出“知识传授-价值引导-精神成长”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实践层面则彰显着动态创新的生命力,从教育家的“因材施教”智慧,到思政课堂的“情境浸润”探索,无论是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还是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入,都在诠释着“有温度的思政”与“有深度的教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精神共振不仅塑造着青年学生的思想筋骨,更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重构着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思想铸魂维度:以教育家精神坚定高校思政教师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需以“大先生”格局构建教育图景。在课堂实践中,可通过历史叙事唤醒青年学生使命,那些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历史瞬间,恰似精神火种点燃学生心中家国情怀的燎原星火。更要引导青年学生将人生坐标锚定在时代浪潮中,在“一带一路”的驼铃帆影里读懂中国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沃土中感知使命召唤,让职业规划与民族需求同频共振。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故事力建构价值坐标,用时代命题激活思考维度,最终让“小我”与“大我”的交响成为青年学生最深沉的生命自觉。

胸怀天下,弘道追求。新时代思政教育者应成为“文化解码者”,以双重视野培育时代新人:向外探索时,借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引导学生用“卫星视角”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洞察局部细节又把握整体关联;向内深耕时,将孔子“仁者爱人”转化为现代伦理对话,让庄子“天人合一”照亮生态困境,以三星堆青铜神树见证文明交融的密码。这种教育绝非简单拼贴,而是通过“文化基因编辑”——唐诗“青山一道”唤醒天下情怀,在敦煌壁画的希腊纹样与中原飞天相遇处,诠释文明互鉴的真谛。让青年形成“中国心智+全球视野”的认知框架,在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张力中,成长为兼具本土情怀与世界担当的新一代。

道德立身维度: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校思政教师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高校思政教师应是“活体价值观教科书”,让言传与身教同频共振。讲台之上,他们需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春语境,用“精准扶贫”替代“扶贫攻坚”这类生活化表达,以“快递小哥获评时代楷模”等鲜活案例解码核心价值观,让思想教育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校园之中,更要将师德转化为可见的文明符号——晨光中一声温暖问候,活动时一个弯腰拾纸的动作,倾听时专注的眼神,都在书写着“教育者即榜样”的立体教材。这种“沉浸式师德”不止改变行为习惯,更能激活价值认同:当教师自发参与公益的身影与学生志愿服重叠,当办公室敞开的门框起师生平等对话的维度,教育便有了超越言语的力量,在年轻心灵刻下“知行合一”的精神年轮。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高校思政教师应是学生的“心灵工程师”,用教育热忱激活思想课堂。他们以匠人之心雕琢每节课程,将理论框架转化为青春叙事,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多元形式,把知识点变成学生愿意咀嚼的“故事”。这群“心灵的捕手”善于在课堂互动中捕捉情绪波动,用课后辅导站化解知识困局,借走廊谈心疏通成长堵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当教师在暮色中为学生答疑的身影,与百年前秉烛夜读的师者形象重叠;当微信对话框里深夜还在跳动的解惑信息,成为数字时代的“劝学篇”,这份职业便有了超越时空的温度。真正优秀的思政教育者,总是把专业坚守化作春风化雨的日常,用持续精进的教学探索证明:教育最动人的篇章,永远写在教材之外的人心田野上。

能力提升维度:以教育家精神提升高校思政教师育人本领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高校思政教师应是“理论翻译家”,用鲜活载体让思想扎根。与其灌输抽象概念,不如构建“案例生态链”——从大国工匠徐立平火药微整形的惊心坚守,到“北斗团队”实验室里的执着攻关,用真实故事解码“敬业”的价值内核,让理论成为可触摸的精神坐标。在教学策略上,需建立“成长型”课程体系:为思辨型学生设计“价值观辩论擂台”,让逻辑碰撞擦出思想火花;针对学习困难者搭建“知识脚手架”,用分层任务重塑自信。更应打破课堂边界,将社会热点转化为“移动思政课”,从社区志愿服务到科技创新竞赛,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完成价值观的“内化仪式”。教育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量身定制”的精准,如同春风化雨,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勤学善思,厚德求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构建“三维一体”的成长体系:以知识迭代为根基,主动参与学术共同体活动,溯源思想伟力,以跨学科视野融通时代命题,淬炼真知灼见的理论锐度,在学科前沿与社会实践的交汇处汲取养分,让课堂始终涌动时代脉搏;以方法革新为突破,将新媒体与数字技术转化为教学新范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搭建师生双向互动的知识共创平台;以评价转型为导向,建立多维度的成长观测体系,既关注认知目标的达成,更重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生态的培育者——用前沿理论激活经典内涵,在理论与实践张力中磨砺思辨利刃,涵育化危为机的破题智慧,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者仁心,在言传身教中构筑价值灯塔,使崇德向善成为浸润学子的生命底色,拥抱数智化教育变革,创新“思政+”融合育人范式,以具象化叙事激活青年学生价值主体性自觉。借新技术手段赋能重构教学边界,以动态评价激发创造潜能。这种成长模式既延续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智慧,又注入了“数字原住民”的时代基因,使思政课堂成为滋养年轻心灵的知识活水与精神家园。当教师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以专业自觉深耕育人沃土,便能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教育价值的升华,为青年学子铺就通向未来的智慧桥梁。

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崇高的价值坐标与行动圭臬。高校思政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魂,在思想引领中筑牢精神根基,在道德践行中彰显人格魅力,在情怀滋养中唤醒生命自觉,以其赤诚之心、奉献之行、大爱之魂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召唤下,深耕教育本质、回应时代叩问,以精神烛火引领生命律动,锻造“智启人以通理,德润心以正行,情化魂以铸魂”三位一体的育人新境界,使立德树人伟业在真信笃行中焕发思想伟力、人格魅力与生命张力。

(作者:汪荣,广州航海学院,广州交通大学(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