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兴则国家兴, 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胜利及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就是在这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征程中,一个关键的世界性难题始终横亘在前:如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质变?如何将政府主导的集中力量攻坚,转化为全社会协同、可持续的长效发展?面对难题,北京大学雷明教授带领团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扎根田野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开创性地构建起一套融合多元主体、多维视角的系统性理论框架,为世界减贫与乡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打破单点桎梏 构建可持续减贫生态
长久以来,扶贫工作常陷入“瞄准难”与“可持续性弱”的困境。雷明教授团队基于对中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大实践工程的深入参与和深刻洞察,实现了认知与实践的双重跃升。
韦山村委会调研
更为关键的是,雷明教授突破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可持续减贫和全主体全员扶贫生态建构”理论。他基于准公共物品与协同治理理论,力倡打破政府单一主导模式,构建政府凭借公信力引导、市场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贫困主体积极行动的多元协同新格局。这一框架明确了各主体的权责边界,通过机制设计确保合力凝聚,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他系统提炼的“增长扶贫”、“赋权赋能扶贫”、“产业就业扶贫”、“语言文化扶贫”乃至“孝道扶贫”、“社会兜底扶贫”等13种模式,正是这一多元生态在实践中开出的绚烂之花。
理论创新突破 提出“四次分配”新构想
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下,收入分配机制是核心。雷明教授在经典的“三次分配”理论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四次分配”概念,为持续助力低收入群体描绘了新路径。他强调,“四次分配”聚焦于如何激发社会力量,建立长效机制,在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同时,更着力于提升其持续增收的意愿、能力与行动力,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这一构想将初次分配(市场基础)、再分配(政府调节)、三次分配(慈善补充)与四次分配(社会长效助力)有机结合,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洞察乡村嬗变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雷明教授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基于大量田野调查,他揭示了中国乡村正经历着一场静默革命:乡村从“生存依赖型社区”向“生活居住型(生活+生产)社区”转型;乡村居民职业日益多元,从“生于斯、长于斯” 以血缘纽带主导的传统“熟人社会”,正逐步让位于融合“血缘+利益”链接的“血缘+契约 (型)”新型社区——“陌新社会”。
调研设施农业大棚
面对这一深刻变化,雷明教授从战略高度系统构建了乡村振兴理论体系。他提出以“五个激活”(要素、主体、市场、文化、组织)为驱动,以“五位一体”(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社会保障)协同发展为核心,精准把握“五对关系”(城乡、工农、发展与保护、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全方位研究设计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尤其在乡村治理领域,他创新性提出构建“党政引领、市场激活、居民自治、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并强调将“智治”融入“三治融合”,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了关键思路。他对“股田制”、“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深入研究,则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激活资源要素提供了理论利器。
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讲台 系统方案影响深远
雷明教授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其代表性著作如《中国扶贫》、《贫困与贫困治理》、《振兴之路——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共同富裕下共享发展及其内在逻辑》、《绿色发展与生态减贫》等中英文专著,以及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刊的百余篇论文,不仅是对中国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成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减贫与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他主持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课题,持续推动着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检验。其构建的“绿色投入产出核算(GIOA)体系”、“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矩阵(CSEEA)”等,亦为“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标尺。
新疆农民夜校调研
从精准识别多维贫困到构建全员参与的减贫生态,从首创“四次分配”构想到深刻解析乡村社会转型并擘画振兴蓝图,雷明教授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扎根大地的研究实践和持续的理论创新,成功破除了单一化、碎片化的发展桎梏,构建起一套立足中国实际、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性减贫与乡村振兴理论框架。这套框架,不仅为中国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提供了强大的理论科技支撑,也正为全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照亮前行之路,展现出中国学者回应时代命题、引领理论创新的卓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