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根脉引擎,在滋养乡土气息、活化古建遗存、凝聚振兴动能中彰显独特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成为破题关键的当下,安徽绩溪的古村落与文化地标,承载着解码振兴路径的密码。7月2日至5日,巢湖学院赴绩溪乡村振兴实践团怀抱着解码文化基因的热忱,深入绩溪腹地,走访博物馆、探察古村落,在时光雕琢的文化坐标间,探寻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徽菜文脉:从餐桌到展柜的传承叙事
绩溪徽菜博物馆内,黑釉陶罐与现代餐盘并置,泛黄的《绩溪菜谱》抄本旁,“火腿炖甲鱼”的烹制流程以沙盘动态呈现。透过展窗,西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徽派骑楼隐约可见,饮食文化与地域肌理在此交织。实践团成员观察食材展板时发现,山笋、火腿等原料标注着“本地直采”字样—— 徽菜的“地域性”,正是其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
团队成员拍摄的徽菜头道菜
徽墨匠心:非遗工坊里的时光对话
中国徽墨文化园的制墨工坊内,铜锤捶打墨坯的闷响沉厚有力,与空气中的松烟微尘交织成独特的声息。传承人掌心的老茧里嵌着深褐色墨粉,正将经八道漂洗的松烟与陈化三年的骨胶按古法配比融合,拇指按压间,墨坯表层渐显细腻光泽——这是古法制墨11道核心工序中的"和料"环节,需在20℃恒温环境下揉捻百次以上,确保烟料与胶质分子充分咬合。
展架上,重约二两的"超漆烟"墨锭与融入新安画派元素的文创书签并列,前者墨色如漆、历久弥新,后者经激光微雕技术呈现墨模纹样,让千年技艺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日常。从"文房重器"到"生活美学载体"的跨越,恰是非遗在守正创新中延续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团队成员听制墨师傅讲解徽墨工序古村肌理:砖石木瓦间的乡愁守护
孔灵村青石板路呈线性肌理蜿蜒向古巷纵深,明清民居的木雕窗棂以浮雕技法錾刻牡丹纹——缠枝构图暗合“生生不息”的传统意涵,砖缝间雨痕晕染出时光包浆。汪家大院内,梁柱间徽派雕刻保留百年刀工,镂空花鸟、浮雕忠孝故事等纹样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如今这里既是静态文化展陈空间,更以“家族迁徙故事会”形式,成为村民口述历史的活态场域 。仁里村桃花坝畔,古驿道曾是徽商通衢,老砖与新筑遵循“形制传承、材料适配”原则衔接,传统村落借“修旧如旧”实现空间再生,在民宿、文创展陈等业态赋能下续写烟火生机 。
团队成员参观汪家大院三雕新韵:从建筑构件到生活美学
绩溪三雕博物馆内,砖雕的浑厚、木雕的精巧、石雕的雄浑构成视觉交响。文庙飞檐下,来苏社区文化驿站的展架上,三雕纹样化作折扇、书签的装饰元素—— 古老技艺借现代设计“破圈”,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实践团记录展品时发现,文创设计中“非遗+生活”的融合,正为文化传承打开新通道。调研中,溪马村唐书记坦言: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与教育受限,是乡村振兴亟待突破的瓶颈。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辅导儿童课业,以微小行动助力乡土人才培育,呼吁更多青年回流赋能家乡。
团队成员辅导来苏社区儿童作业
在为期四天的调研走访中,巢湖学院赴绩溪乡村振兴实践团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出徽菜技艺传承链、徽墨文化生态圈、古建形制谱系、三雕工艺活态库等特色文化资源矩阵。每一项文化标识的挖掘,既勾勒出绩溪千年匠造的历史肌理,更折射出文化资源向振兴动能转化的产业潜力。
实践团成员深刻洞察到:徽文化基因绝非静止的文化标本,而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态引擎。从徽菜食材的乡土溯源与品牌化开发,到徽墨非遗的工艺解密与文创转译;从明清古建的保护性修缮与场景活化,到三雕技艺的现代设计融合与产业嫁接,团队围绕“文化资源价值转化”核心命题,深入挖掘技艺传承体系、空间营造逻辑、业态融合路径,形成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指向的调研成果。
成员们坦言,将以持续学术深耕为纽带,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解构与重构——既守护砖石木瓦间的历史温度,又赋予非遗匠心以时代表达。当徽文化的千年积淀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共振,绩溪的振兴叙事,正在文化传承的细节里、产业迭代的探索中,擘画传统文脉与现代发展共生共荣的崭新图景。
团队成员与制墨师傅合影留念
文/王蓉 图/闫小岩 指导老师/陈凯、贾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