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守护、传承”:一堂行走在抗战红桥上的思政实践课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25-07-16 11:10
关注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红色桥梁”寻访实践团在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振华带领下,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踏上抗战热土怀化芷江,开展红色桥梁“寻红、护红、传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桥梁寻访、专业检测、文化传承的行走中,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砥砺自强品质。

“武陵东来、云贵西望,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芷江成为必争之地,龙津风雨桥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在抗战中历经日军数十次轰炸巍然不倒。”在吴振华的现场教学中,龙津风雨桥的红色故事在实践团眼前徐徐展开,成员们在㵲水旁眺望,抗战时期桥上的炮火声、运输声,犹如声声在耳,如今桥上的商贸繁荣、车水马龙,也历历在目。走上龙津风雨桥,实践团成员们细细触摸,为桥梁的廊亭布局、榫卯结构惊叹,桥梁专业的研究生们架起专业设备为桥梁内外进行专业检测,利用无人机进行BIM建模。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生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清晨5点半,初升的太阳已经照亮了和平大桥旁的广场,实践团远眺和平大桥,整齐划一列队唱起了共青团团歌。在晨光中,和平大桥和实践团的每一个人都闪闪发光。指导老师王海川为实践团讲授和平大桥的故事:它的命名记录着抗战胜利的喜悦,承载着劳动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是芷江和平文化、胜利之城的重要象征。实践团用心记录着桥的故事,并在日记本上手绘桥的轮廓,郑重写下:和平来之不易,愿世界没有战争。

“我的心情很复杂,沉重苦难与胜利喜悦交织,对历史的痛心与对未来的坚定相融。”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后,来自新疆的团队成员赛比热阿里木眼含热泪说道。团队走上七里桥,走进受降纪念馆,认真观摩每一幅历史图片,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的每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半小时的行走学习,团队庄严肃穆、全身投入。参观后,吴振华组织团队在树荫下进行研讨,每个成员都分享了学习感受。“同学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希望你们记住此刻感悟,化为前行动力,在自立自强中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全体成员在纪念馆前铿锵有力地许下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走在红色热土上,红色桥梁寻访实践团的每一步都炽热,红色文化的力量让青年的信念在行走中愈发坚定,青年的责任在实践中愈发鲜明。实践团将继续带着“寻红、护红、传红”的使命,走上更广阔的红色热土,寻访更多红色桥梁,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不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伟大梦想。(李泓庆 龚丁 郑珍)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