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匠心 对话非遗未来——河北工程大学师生赴肥乡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邯郸日报
中共邯郸市委机关党报 主流媒体 权威发布
2025-07-18 11:35
关注

从一块方木到一只精巧的木碗,从一束棉线到一匹质朴的土布,从一块牛皮到一个栩栩如生的皮影,这个夏天,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肥遗薪火”社会实践团,赴“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肥乡区,通过亲身实践与深度访谈,近距离观察了地方非遗的现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融有了新的思考。

从“落花堂木刻”的精雕细琢,到“土布纺织”的经纬交织,再到“木旋技艺”的化木为器,实践团队员在多位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体验了这些古老技艺的魅力。“当一块普通的木头在自己手中慢慢变成一个精致的器皿时,那种成就感和对‘匠心’的敬畏是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一名队员分享道。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学生们也了解到他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不足、传播渠道有限等现实挑战。

为了探寻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路径,队员们在学院党委书记郭延华的带领下,走访了本地知名企业丛台酒厂。在这里,看到了古老的“磁山文化”“活窖活分子”酿酒技艺如何与现代化生产线相结合,并通过品牌化运营走向全国。对于此次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郭书记现场表示:“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真正理解‘传承’的重量与‘创新’的价值。学院会继续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更多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为传统文化真正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这次实践更像一堂生动的‘社会课’,我们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发现问题、学习思考。”实践团学生队员李硕说。“看到传承人老师傅们的执着,也看到现代化企业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我们深刻感受到,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学习、理解,并用新的视角去丰富它。”

作为学习成果的转化,实践团在当地幼儿园开展了“非遗小课堂”公益活动,将复杂的技艺简化为有趣的游戏,引导孩子们感受传统之美,播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李硕)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