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四维驱动”构建职业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官方
发布山外大权威信息,展示山外大校园生活,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2025-07-24 15:27
关注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深度融合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构建起“战略引领-模式创新-产教协同-安全护航”四大核心体系,推动学校从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从单一培养向多元发展的转型升级,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信息化战略引领,构建智慧管理生态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结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标准》,制定了详细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投入超亿元夯实数字化基建,打造“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是创设新数据中心,实现全校数据实时互通,为精准教学决策提供支撑。二是扩容超融合虚拟化平台,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资源需求。三是积极推进“私有云”建设,整合校企资源,为多个专业群提供定制化云端服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智慧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学校还引入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了教务、学工、科研、图书等管理系统的高效协同,实现了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二、技术化驱动融合,创新多元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赋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了多元教学模式。一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发挥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项目式学习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三是翻转课堂模式。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讲授的内容提前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自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教融合纵深推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依托信息化平台,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力促产教协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学校的专业服务水平。一是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合作开发课程110余门,合编教材52种。二是人才培养合作,动态调整专业,基于行业大数据分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传统专业同步升级数字化教学内容。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数据,如课堂表现、学生反馈、教学成果等,形成全面的教师评价报告。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反思和改进的依据,还为学校制定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筑牢安全防线,护航数字化转型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更关乎每一位师生的切身利益。学校一是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职责和权限,规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二是建立健全数字化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对学校数字化系统和教学工作的影响。三是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部署先进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定期备份数据等措施,及时发现并阻止网络攻击行为。例如,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只允许授权的设备和用户访问学校的数字化系统;对网络中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可疑活动立即发出警报;定期对学校的数字化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信息化赋能下,学校“基于无感知数据采集的数字孪生校园感知平台”和“基于无感知数据采集的学生成长多维评价平台”2个项目成功获批省教育厅“无感知数据采集”示范项目。《基于AI+VR+AR的大规模教学实训平台建设》荣获省教育厅2024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撰稿:乔 贝

摄影:乔 贝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