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书博会⑥丨科学家这样抗战:烧核桃壳做防毒面具,用野生刺梨提炼维C
河南青年时报
河南青年时报官方人民号,点亮青春,服务青年
2025-07-29 10:44
关注

用核桃壳做防毒面具,用野生刺梨提炼维生素C,通过在大后方育苗,供应了全国80%的粮食……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将随着这本书的出版,让更多人见证中国的“科学家精神”。

7月25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大象出版社举办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与会嘉宾畅谈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这本书是融合出版项目,除了文字出版,每一则故事的后面,读者都可以扫码听读,后续还会考虑拍摄微短剧、浓缩书中的抗战故事,以更加多元、立体、开放的形式进行传播。

中国科学家艰苦抗战中的成绩,震惊了李约瑟

发布会现场,本书的部分作者分享了创作的故事。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杨舰说,在20世纪这场重大的事件中,中国科学家是深度参与进去的,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并且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书中提到,抗战期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抵达作为战时中国陪都的重庆。抵达重庆的第二天,他就为自己定制了一件中式长衫,希望像战时中国的同行们那样开启战时工作。

他首先马不停蹄地访问了位于重庆附近歌乐山、北碚和沙坪坝三处科教机构聚集之地,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和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在那里他了解到,地学家李善邦用废金属自制地震仪,并记录了109次地震;中央大学生物系在防空洞内培育出抗疟疾菌种;兵工厂工程师用卡车、弹簧锻造手术器械,这些成果令李约瑟惊叹不已。随后,他开启了川西之行。在成都,他被这座宛若巴黎的文化古城吸引。李约瑟考察了四川农业试验站,该站利用木质抽水机械和实验梯田开展作物遗传研究。

李约瑟拍摄了小麦生长实验、碾米机等场景,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在资源匮乏下的创新实践。李约瑟感慨,中国科学家在荒野中跋涉上千里,在没有电力、煤气和自来水系统的泥灰房子里做研究,几乎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成就。李约瑟进一步提出,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

用核桃壳做防毒面具,送到抗战最前线

中国科学院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公说,书中介绍了很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技发明,比如说原子弹、雷达、导弹等,大大改变了这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当时中国的科技还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中国的科学家,像西方的科学家一样,拿起“科学”武器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并且为抗战的前方和后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中国开展毒气战,当时中国的政府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科学家就和大学生们一起研制防毒面具,把核桃壳烧成炭之后来替代活性炭,大大降低了成本,这些防毒面具被送到了长城抗战的最前线,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需求。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去。在相持阶段,最大的伤亡是非战斗减员,由于缺少粮食、医药,非战斗减员和战斗减员的比例甚至达到五比一,所以当时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走向前线,开启了公共卫生和营养学的研究。

从野生刺梨中提炼维生素药品,治疗胃病解决营养问题

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王佳楠说,在抗日战争之前,有一大批学者或者学生留洋海外,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海外留学生大批归国。他们这时候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把在海外学习到的前沿科学知识更好地本土化,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境。

第二个困境就是在抗日战争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之前所从事的那些比较前沿的研究,回国之后没有施展的空间。这些归国的科学家,在当时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因地制宜,对前线做出了重大支援。比如说一些科学家跟随学校迁移到大后方。他们考察云南的市场,调查云南的水果维生素含量,研究、提炼出维生素C,用来治疗胃病及解决大后方居民的营养问题。当时大后方通过一些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种苗的培育,把本来不是中国传统的产能区,改造成了粮食供应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刘丹鹤说,她在写作的过程中,偶尔会拿过来给孩子看,问孩子能不能看懂。

“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我们写这本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关注科学家和科学家责任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他可能感受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往往会忽略科学家还有责任,以及科学家精神。”刘丹鹤说。

应该把中国人对世界科技的贡献,讲深、讲透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日益重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科学家精神。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含义。

在他看来,这本书非常值得青少年和各类作者好好读一读。“中国人在5000年的文明当中,特别是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历史当中,对于世界科技的贡献是重大的,但是世界科技史在这方面的记载是非常可怜的。我们中国人要弘扬科学精神,应当把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科学这个视角讲深、讲透、讲到大家不能不接受,这样我们做出版工作的就尽到了责任。”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说,大象出版社作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教育出版社,始终致力以优质内容服务于科学教育事业,在科技史和科普出版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剑桥科学史》《中国三十大发明》《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手工艺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等一批重点出版物,已然形成科学出版领域的大象品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这部作品,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又一力作。它的出版,不仅是对科学史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贡献,更是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有力实践。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肖肖/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