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琚晓燕 曹昕欣卢婷
摘要:赵女士独自抚养小羽长大,但母子之间界限模糊、缺乏个人空间,并且存在沟通问题。辅导老师在评估后采取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法”,帮助母子双方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协助该家庭建立支持网络,从不同系统中调动资源为家庭赋能,最终改善了母子缠结的状态,使亲子界限更加清晰,家庭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
关键词:单亲家庭;结构式家庭治疗;亲子关系
一、案例概况
赵女士今年55岁,丈夫在孩子4岁时去世,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她身体状况不佳,靠保洁工作和政府低保维持生活。儿子小羽(化名)今年16岁,初中毕业后被高职学校录取。母亲主诉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听话,不体谅她的辛苦,拒绝沟通,有不良行为(如抽烟等),自甘堕落。小羽认为母亲过于专制,无法沟通。辅导老师在一次家长学习团体活动中接触到赵女士,了解到该单亲家庭的困境,对方愿意进行家庭辅导。
二、分析与评估
辅导老师通过家访及深度访谈的方式,以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为依据,收集关于家庭组织、互动关系、系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核心问题与需求进行评估。
(一)家庭组织结构单一,关系过度缠结
该家庭属于单亲家庭,家庭结构单一。虽然表面上母子关系要么冲突、要么回避,但本质上他们互为对方唯一的情感寄托。母亲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因儿子而变化,而小羽事实上也是母亲的“情绪配偶”。母子双方处于一种过度关注和互相紧盯的未分化状态,界限模糊,缺乏个人空间。这种过度缠结的家庭组织模式,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感。但当家庭生命周期进入到“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这一阶段时,这种组织结构会阻碍青少年的自我分化。青少年想要在心理上与母亲“断乳”,但他并不能真正放下母亲,而母亲也不舍得放手。因此,原来亲密无间的关系演变成又冲突又回避的模式,沟通变得困难,双方都感到痛苦和无力。
(二)家庭互动关系陷入一追一逃的循环
母亲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和技巧,大多数时候采用“情感绑架”(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竟然这样对我!)或“高压控制”的方式,(如:气急了打孩子/孩子需要时刻汇报自己的行踪/被子必须叠得像豆腐块)对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管教。在青春期之前,这些方式基本奏效,但伤害了彼此的信任。进入青春期后,儿子为了争取自主的空间,开始反抗母亲。母亲用更高压的方式进行压制并要求对方改变。儿子为了避免冲突,表面上顺从,但本质上拒绝改变。两人陷入一追一逃的互动循环,母亲想要沟通解决问题,儿子以“离开现场”“你说得都对”等方式回避冲突,拒绝沟通。母亲越追,孩子越逃;孩子越逃,母亲越追,两人陷入一种恶性的互动模式。
(三)调动系统资源的能力有限
该家庭在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较弱,赵女士认为求助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社区或医疗等社会资源获取甚少,导致其获得的正式支持主体单一化。在非正式支持方面,赵女士的哥哥、姐姐等原生家庭系统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与父系家族系统的关系较为僵化。
三、辅导过程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结构、功能、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对该家庭核心问题及需求的评估,辅导老师采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有效运用“系统”视角,对该家庭进行了6次辅导,以期打破原有无效的互动模式、促进彼此的分化,改变原有的家庭组织系统,增加有效沟通,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顺利渡过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化阶段。
(一)第一步:拓展主诉认知,从“问题”到“关系”
此步骤旨在打破家庭成员认定某个人是问题根源的固有认知,把“个人”问题编织到关系和系统中。本案例中,引导母亲认识到,小羽的叛逆行为,实则是对关系中控制的反抗,以及青春期争取自主空间的一种表达,这标志着他在青春期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人生任务——自我分化。小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拒绝沟通”,实则是为了避免引发母子关系冲突升级。同时,让小羽认识到,母亲的过度关注与控制,实则是母亲缺乏支持系统,养育困境及负面情绪无人分担而演变成的。通过这种认知拓展,降低了不良行为的“毒性”,让母亲不再过度焦虑,看到了问题背后孩子成长的需要,以及问题实质是“两人互动关系”的问题。也让孩子看到母亲事无巨细的控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第二步: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模式
此步骤聚焦家庭成员的言行导致问题持久存在的因素。在本案例中,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两种不良互动模式。其一是高压控制与反抗的循环。首先让母亲认识到,她越控制,孩子越反抗;如对孩子过度要求和控制,包括日常家务、外出时间、位置定位等,逾越了青春期孩子的界限,激起孩子行为和情感上的抵触。也让他认识到,他不当的反抗,会激起母亲更多的控制。其二是“一追一逃”的不良互动模式:母亲想要解决问题,不断地要求对方沟通、给对方讲道理,讲不通就会发脾气;而儿子为了避免冲突,会“阳奉阳违”,或者拒绝谈话、回避见面。母亲追的越紧,儿子逃的越远;儿子逃的越远,母亲就追得更紧。辅导老师采用“循环提问”“互补性启迪”等问话策略和技巧,让双方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如何导致问题存在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如何让问题变得更糟糕的。
(三)第三步:结构化追溯家庭成年成员的过往
步骤通过追溯家庭中成年成员的过往,理解现在家庭母子的互动模式的形成根源。同时,梳理关系的发展历史脉络,明晰互动模式的演变过程。引导母亲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让其看到自己对儿子过度完美的要求(例如: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以及对自己的苛责是如何受到自己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其次,让母亲回顾母子之间过度关注的模式在过去为他们带来的正面体验。母亲谈到,孩子之前特别懂事,会主动分担家务,也知道心疼妈妈。再一次让母亲看到,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真的不再心疼她,而是要与母亲在情感上分离,更好地实现自我分化。
(四)第四步: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
在勾画出一幅关于究竟是什么在维持着家庭的现状、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图画后,家庭成员和辅导老师一起讨论:谁需要改变、改变什么、怎么改变。辅导老师运用“制造界限”“活现”“促进分化”等心理技术,推动母亲做出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与控制,“抓大放小”,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性。具体来看,减少不必要的唠叨,避免因生活中的琐事发生冲突,打破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循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例如抽烟等不良行为,设定行为底线,并进行监督。二是与小羽商讨未来上职高是否住校的问题。之前母亲担心小羽住校吃不好、睡不好,不让小羽住校。小羽也因为放心不下母亲感到很难做决定。辅导老师鼓励母亲放手尝试。母亲向小羽表达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让孩子放心,以促进母子之间的分化。针对小羽,辅导老师运用“一致性沟通”训练技术,鼓励其清晰明确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想法。遇到冲突可以使用“暂停”技术,并在事后与母亲正面沟通,打破“一追一逃”的互动循环。
在调动系统资源赋能上,一是鼓励母亲找到自己系统中的情感支持资源,不再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定期和自己的姐姐、哥哥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二是鼓励母亲尊重孩子与父系家族之间的联结,增加系统中的支持资源。三是为母亲链接医疗政策资源,与社区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更多的医疗救助。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在家庭组织结构方面,母子的界限更加清晰。母亲能够放手给小羽自主权和空间,唠叨和监督明显减少,双方的关系得到缓和。母亲也感受到了小羽的正向变化,矛盾冲突次数变少。母亲也开始运用除小羽之外的情感支持(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庭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在互动模式上,双方实现有效沟通,打破了原有的一追一逃的问题模式。在资源运用上,双方的原生家庭、社区资源都被调动起来,母亲也能够放下原来过度的自尊、寻求帮助。
(二)辅导反思
家庭辅导与个体辅导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针对单亲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本案例中有以下反思和建议。
无评估,不辅导。在家庭工作时,辅导老师要时时留意对家庭的评估。评估贯穿在服务的整个过程,包括对系统资源、家庭结构、家庭互动模式、关系的历史、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都在评估的范围内。只有准确地评估,才能精准改变。
从“问题”到“关系”,坚持大系统观。家庭辅导要坚持“关系”取向,而不是“个体”取向。避免把问题归结到某个家庭成员的性格、不努力、不听话等特质上。问题只是家庭结构及不良互动模式的一种呈现,需要改变的是系统和互动模式,而不是某个人。要坚持“大系统”观,不仅关注家庭系统、还要关注原生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等,并不遗余力地在系统中撬动资源,为家庭赋能。
促进分化是单亲家庭辅导的重点。单亲家庭由于结构单一,更易陷入过度缠结、界限模糊的互动模式。促进家庭成员实现情感分化是单亲家庭辅导的重要工作。爱如“光”,也可能是“茧”,但辅导老师能助力他们冲破爱的束缚,重新拥抱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