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茧”与“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在单亲家庭个案中的实践
社会与公益
《社会与公益》杂志聚焦社会建设,助力公益慈善事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国际性于一体的综合型融媒体杂志。
2025-07-30 17:11
关注

琚晓燕 曹昕欣卢婷

摘要:赵女士独自抚养小羽长大,但母子之间界限模糊缺乏个人空间,并且存在沟通问题。辅导老师在评估后采取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法帮助母子双方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协助该家庭建立支持网络,从不同系统中调动资源为家庭赋能,最终改善了母子缠结的状态,使亲子界限更加清晰,家庭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

关键词:单亲家庭;结构式家庭治疗;亲子关系

一、案例概况

赵女士今年55岁,丈夫在孩子4岁时去世,独自抚养孩子长大。身体状况不佳,靠保洁工作和政府低保维持生活。儿子小羽(化名)今年16岁,初中毕业后被高职学校录取。母亲主诉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听话,不体谅她的辛苦,拒绝沟通,有不良行为(如抽烟等),自甘堕落。小羽认为母亲过于专制,无法沟通。辅导老师在一次家长学习团体活动中接触到赵女士,了解到该单亲家庭的困境,对方愿意进行家庭辅导。

二、分析与评估

辅导老师通过家访及深度访谈的方式,以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为依据,收集关于家庭组织、互动关系、系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核心问题与需求进行评估。

(一)家庭组织结构单一,关系过度缠结

该家庭属于单亲家庭,家庭结构单一。虽然表面上母子关系要么冲突、要么回避,但本质上他们互为对方唯一的情感寄托。母亲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因儿子而变化,而小羽事实上也是母亲的“情绪配偶”。母子双方处于一种过度关注和互相紧盯的未分化状态,界限模糊,缺乏个人空间。这种过度缠结的家庭组织模式,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感。但当家庭生命周期进入到“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这一阶段时,这种组织结构会阻碍青少年的自我分化。青少年想要在心理上与母亲“断乳”,但他并不能真正放下母亲,而母亲也不舍得放手。因此,原来亲密无间的关系演变成又冲突又回避的模式,沟通变得困难,双方都感到痛苦和无力。

(二)家庭互动关系陷入一追一逃的循环

母亲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和技巧,大多数时候采用“情感绑架”(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竟然这样对我!)或“高压控制”的方式,(如:气急了打孩子/孩子需要时刻汇报自己的行踪/被子必须叠像豆腐块)对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管教。在青春期之前,这些方式基本奏效,伤害了彼此的信任。进入青春期后,儿子为了争取自主的空间,开始反抗母亲。母亲用更高压的方式进行压制并要求对方改变。儿子为了避免冲突,表面上顺从,但本质上拒绝改变。两人陷入一追一逃的互动循环,母亲想要沟通解决问题,儿子以“离开现场”“你说都对”等方式回避冲突,拒绝沟通。母亲越追,孩子越逃;孩子越逃,母亲越追,两人陷入一种恶性的互动模式。

调动系统资源的能力有限

该家庭在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较弱,赵女士认为求助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社区或医疗等社会资源获取甚少,导致其获得的正式支持主体单一化。在非正式支持方面,赵女士的哥哥、姐姐等原生家庭系统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与父系家族系统的关系较为僵化。

三、辅导过程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结构、功能、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对该家庭核心问题及需求的评估,辅导老师采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有效运用系统视角,对该家庭进行了6辅导,以期打破原有无效的互动模式、促进彼此的分化,改变原有的家庭组织系统,增加有效沟通,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顺利渡过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化阶段。

第一步:拓展主诉认知,从问题关系

旨在打破家庭成员认定某个是问题根源的固有认知个人问题编织到关系和系统中。本案例中,引导母亲认识到,小羽的叛逆行为,实则是对关系中控制的反抗,以及青春期争取自主空间的一种表达,标志着他在青春期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人生任务——自我分化小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拒绝沟通,实则是为了避免引发母子关系冲突升级同时,让小羽认识到,母亲的过度关注与控制,实则是母亲缺乏支持系统养育困境及负面情绪无人分担而演变成通过这种认知拓展,降低了不良行为的毒性,让母亲不再过度焦虑,看到了问题背后孩子成长的需要,以及问题实质是两人互动关系的问题。也让孩子看到母亲事无巨细的控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步: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模式

骤聚焦家庭成员的言行导致问题持久存在的因素。在本案例中,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两种不良互动模式。一是高压控制与反抗的循环。首先让母亲认识到,她越控制,孩子越反抗;如对孩子过度要求和控制,包括日常家务、外出时间、位置定位等,越了青春期孩子的界限,激起孩子行为和情感上的抵触也让他认识到,他不当的反抗,会激起母亲更多的控制。一追一逃不良互动模式母亲想要解决问题,不断要求对方沟通、给对方讲道理,讲不通就会发脾气而儿子为了避免冲突,会阳奉阳违,或者拒绝谈话、回避见面。母亲追的越紧,儿子逃的越远;儿子逃的越远,母亲就追更紧。辅导老师采用循环提问”“互补性启迪等问话策略和技巧,让双方认识自己的言行是如何导致问题存在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如何让问题变得更糟糕的。

第三步:结构化追溯家庭成年成员的过往

骤通过追溯家庭中成年成员的过往,理解现在家庭母子的互动模式的形成根源同时,梳理关系的发展历史脉络明晰互动模式演变过程引导母亲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让其看到自己对儿子过度完美的要求(例如: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以及对自己的苛责是如何受到自己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其次,让母亲回顾母子之间过度关注的模式在过去为他们带来的正面体验。母亲谈到,孩子之前特别懂事,会主动分担家务,也知道心疼妈妈。再一次让母亲看到,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真的不再心疼她,而是要与母亲在情感上分离,更好实现自我分化。

第四步: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

在勾画出一幅关于究竟是什么维持着家庭的现状、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图画后,家庭成员和辅导老师一起讨论:谁需要改变、改变什么、怎么改变。辅导老师运用“制造界限”“活现”“促进分化”等心理技术,推动母亲做出几个方面改变。一是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与控制,“抓大放小”,给孩子最大的自主。具体来看,减少不必要的唠叨,避免因生活中的琐事发生冲突,打破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循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例如抽烟等不良行为,设定行为底线,并进行监督。二是与小羽商讨未来上职高是否住校的问题。之前母亲担心小羽住校吃不好、睡不好,不让小羽住校。小羽也因为放心不下母亲感到很难做决定。辅导老师鼓励母亲放手尝试母亲向小羽表达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让孩子放心,以促进母子之间的分化。针对小羽,辅导老师运用“一致性沟通”训练技术,鼓励其清晰明确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想法。遇到冲突可以使用“暂停”技术,并在事后与母亲正面沟通,打破“一追一逃”的互动循环。

在调动系统资源赋能上,一是鼓励母亲找到自己系统中的情感支持资源,不再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定期和自己的姐姐、哥哥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二是鼓励母亲尊重孩子与父系家族之间的联结,增加系统中的支持资源。三是为母亲链接医疗政策资源,与社区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更多的医疗救助。

四、效果与反思

辅导效果

在家庭组织结构方面,母子的界限更加清晰。母亲能够放手给小羽自主权和空间,唠叨和监督明显减少,双方的关系得到缓和。母亲也感受到了小羽的正向变化,矛盾冲突次数变少。母亲也开始运用除小羽之外的情感支持(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庭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在互动模式双方实现有效沟通,打破了原有一追一逃的问题模式。在资源运用上,双方的原生家庭、社区资源都被调动起来,母亲也能够放下原来过度的自尊寻求帮助。

辅导反思

家庭辅导与个体辅导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针对单亲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本案例中有以下反思和建议。

无评估,不辅导。家庭工作时,辅导老师要时时留意对家庭的评估。评估贯穿在服务的整个过程,包括对系统资源、家庭结构、家庭互动模式、关系的历史、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都在评估的范围内。只有准确评估,才能精准改变。

问题关系,坚持大系统观。家庭辅导要坚持关系取向,而不是个体取向。避免把问题归结到某个家庭成员的性格、不努力、不听话等特质上。问题只是家庭结构及不良互动模式的一种呈现,需要改变的是系统和互动模式,而不是某个人。要坚持大系统观,不仅关注家庭系统、还要关注原生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等,并不遗余力在系统中撬动资源,为家庭赋能。

促进分化是单亲家庭辅导的重点。单亲家庭由于结构单一,更易陷入过度缠结、界限模糊的互动模式。促进家庭成员实现情感分化是单亲家庭辅导的重要工作。爱,也可能是,但辅导老师能助力他们冲破爱的束缚,重新拥抱爱的光!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