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据学院“拾遗传薪·非遗竹编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鄞州非遗馆,开展“鄞州竹编保护与传承”主题社会实践。这支由12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凭借近距离观摩、系统学习、亲手制作,将青春力量注入千年技艺,为其焕发新生机。
宁波堪称竹编的“发源地”。四明山盛产的毛竹,自古以来便是制作各类简朴实用的竹篮、竹箩等器具的上佳材料。明清两代江南举子赴京赶考时所用的考篮与食篮,无一不是竹编精品。在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数十家乡村竹编作坊的匠人能巧妙运用篾丝与篾片,编织出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的动物造型,并将其与传统罐、篮、盒、盘巧妙结合,创制出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工艺品,成为馈赠亲友的绝佳选择。当下,随着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艺术品日益增多,这愈发凸显出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贵价值。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与年轻群体兴趣的转移,掌握核心技艺的匠人数量锐减,传统竹编技艺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此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青年学子的亲身参与,记录技艺精髓、倾听传承故事、探索发展路径,进而助力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实践团队抵达鄞州非遗馆后,首先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多件竹编珍品——从朴素的香囊、竹扇,到精巧的竹孔雀、竹鸭,每件作品都巧夺天工,充分展现着非遗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魅力。
为使传统竹编技艺得到更好传承,队员们向非遗传承人叶师傅系统学习了制作技艺。在原料选取方面,砍竹时节通常在入冬至立春之间,此时天气寒冷干燥,竹材纤维结构致密,故而不易生虫。所选竹材多为三至五年生,因为竹龄过短则强度不足,过长则韧性衰退。具体而言,毛竹以两年为一纪,分别以新竹、青皮、炉化、白皮指代一至四纪的竹材,匠人们会依据不同需求选用相应年限的竹子。竹材采伐后,需经过劈竹、卷节、刮青、破篾、过剑门等工序,方能化为柔软细韧的篾条供编织使用。为使竹篾更加坚韧耐用,还需经过碳化处理、蒸煮防蛀、染色着色等多道工序,使其满足竹编制品的多样化需求。尽管现有机器可辅助劈篾,但会破坏竹材原有纤维结构,因此真正用于器具编织的篾条仍旧坚持手工劈制。不仅如此,竹编工艺的核心环节几乎全部依赖手工完成,这正是手艺之美与技艺之精的完美体现。竹编技法主要分为平面编织与立体编织两大类,具体包含十字编(如挑一压一、挑二压二)、六角编、三角编、绞丝编、菊花底、插筋编、雪花编、和尚头等数十种编法。如此繁复的工艺,既考验匠人的技法纯熟度,也检验其眼力精准度。
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队员们纷纷开始实践操作。在叶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有条不紊地将竹片穿插编织,指尖在竹篾间灵动跃动,既展现青春活力,又诠释非遗魅力。制作过程中倘若遇到难题,叶师傅总是悉心指导。例如,部分极细的竹片看似圆形,实则为矩形截面,具有明显的正反面特征,一旦正反颠倒,就可能导致编织失败,成品自然难臻完美。
“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主动投身非遗传承,我打心底里感到欣慰,你们编得确实出色。”实践尾声,叶师傅对该实践团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课。队员们在反复编织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意义,也探寻到新时代青年参与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其中,实践团队长洪何锦感慨道:“目睹一根根毛竹经叶师傅巧手化为竹片,再蜕变为精美竹编,我才真正理解何为‘千锤百炼’与‘匠心独运’。”
据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拾遗传薪·非遗竹编实践团”拟将此次实践成果整理成册,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推广。同时,团队将与叶师傅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未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播活动,让青春力量持续守护传统匠心。(通讯员:黄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