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患者联名“奖状”送给暖心医生
武汉晚报
随时随地分享新鲜资讯
2025-08-13 08:21
关注

武汉晚报8月4日讯 近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到了一份患者代表送来的简陋“奖状”——一张有些皱巴巴的纸上,“病友心中的好医生范俊驰”钢笔手写体苍劲有力,末尾附有25位患者的签名和手机号。

“获奖者”范俊驰,是该院骨科一病区主治医生,研究生毕业工作10年,有着18年党龄,担任医院团委副书记。他凭借灵巧的双手,用简便验廉的中医骨伤手法、针法、膏药、汤药、功法(导引)、牵引等治疗技术,让患者看好病的同时少花钱,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

简陋的“奖状”。

患者签名。

25元一次的针灸,征服了71岁颈椎病患者

患者签名活动倡议发起者刘学锋,是一位71岁的退休老人。

四五年前,刘学锋查出颈椎退行性病变,每周颈部疼痛发作一次,发作时大汗淋漓,手不能抬,看过多家医院,一直没有缓解。

今年4月,刘学锋因慢阻肺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住院期间,其颈椎病再次发作。范俊驰应邀会诊,用针灸方法,让老人立即止住了疼痛。

出院后,刘学锋每周两次找范俊驰针灸、理疗。

“每次针灸加上理疗半个小时左右,治疗费仅仅25元,医保报销后,自己只承担不到13元。”刘学锋说,如今,他颈椎病一个月才发作一次,而且不那么疼了。

谈及发起签名活动的初衷,正在安徽芜湖帮着带孙子的刘学锋说,和他一起找范俊驰看病的老病号不少,大家一起聊天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范医生看病不仅便宜、疗效好,而且对病人特别热情、有耐心,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共同发起了“病友心中的好医生范俊驰”签名活动。

范俊驰正为病人精心检查。通讯员谢作良 摄

中医不是慢郎中,几分钟让患者病痛消失

参与签名的程女士和孙奶奶不约而同地说,疗效是好医生最显著的标签。她们原以为中医是慢郎中,没有想到,范俊驰几分钟就让自己的病痛消失,活动如初,“真是太神奇了”。

7月21日早上,正在哺乳期的程女士走进范俊驰的诊室,头歪向右侧,眼睛只能斜着看人。原来,前一天夜里落枕,她怕用药影响哺乳,硬生生挺到天亮。范俊驰连忙让她坐下,仔细检查明确诊断后他按了按她的肩,掏出了几根细如发丝的毫针,在程女士手上施针,提插三两下,刘女士“啊”了一声,“顿感脖子热乎乎的能动了”,前后仅几分钟。缴费时,程刘女士惊讶地发现治疗费只要60元,医保报销后自己只花了20多元。

孙奶奶因肾功能衰竭在外院做透析,多年前中风后遗右侧肢体瘫痪,左手因透析造瘘多年,日常生活中完全依赖不太健全的左手。老人一周前出现不明原因左肘肿胀,屈伸活动受限,原本可以用勺子吃饭的动作都无法进行,每天吃饭都要人喂。7月24日,孙奶奶经人介绍找到范俊驰,范俊驰仅仅通过一番手法治疗,使得老人不能屈伸的左手神奇地恢复了正常,当场解除了困扰老人一个多星期的病痛。

范俊驰在为患者针灸。通讯员谢作良摄

好医生不仅医病,更是医心

“范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是让我解开了心结。”签名者之一、24岁的海归研究生小潘坦言。

小潘左颈部长出一个鹌鹑蛋大的硬包块,在外院活检报告提示“不排除恶性”,需要尽快手术。那一刻,她觉得天塌了:“我才24岁,人生还没真正开始……”眼泪一次次把报告打湿,她甚至不敢照镜子。

拿到活检报告后,朋友带着她找到范俊驰。范俊驰仔细看了检查结果,摸了摸包块,轻声细语地对她说:“别怕,要不我们先试试传统的中药外敷,好吗?”

那一声“别怕”,让小潘看到了希望。范俊驰为小潘开出了纯中药的膏药处方,并轻声细语地开导引导她,为她调整情绪,嘱咐她每天换一贴。

不到一个月,小潘捧着锦旗冲进诊室,笑得像个孩子:“范医生,我发现它小了、软了、不疼了,我太开心了!”

患者及家属送来感谢锦旗。通讯员谢作良 摄

“他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把他当家人”

每天门诊,范俊驰接诊的病人多达七八十人,他不仅看诊开处方,还亲手为病人做治疗,处理完患者病情已错过饭点是常事。不少患者看在眼里,悄悄给他送来吃的:一块饼干、一块小蛋糕、一碗热干面、一杯绿豆汤、一碟自家腌的酸萝卜……“范医生把我们病人当亲人,我们把他当家人。”门诊老病友们感言。

范俊驰的案头摆着一本翻脱线的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扉页写着:“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他说,自己研究生导师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院原骨伤科主任何承建教授,传承着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专家梁克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骨伤治疗的精髓: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范俊驰坦言,自己时刻把中医药“简便验廉”四个字牢记心里,对门诊病人发挥中医药优势,保守治疗为主;住院部收治疑难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能微创手术的绝不开放大手术,能保守治疗的绝不手术处理,尽可能减少患者医疗开支。

省下来的耗材、缩短的住院日、翻倍的门诊量、激增的中药制剂,最终都化成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更难得的是,这池“活水”激荡的是热腾腾的医患情。

“医生只有多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病人才会信任你。”范俊驰说,如今不少病人无论自己或家人有什么不舒服,都会咨询自己。

范俊驰用一根银针、一味膏药、一句安慰,将病人从病痛中托举;病人以一声“家人”、一碗热汤,把医者从疲惫中唤醒。他让患者的病痛止步,患者让他的初心更炽热。在彼此的目光里,他们共同把“治愈”写成了“互相成就”。

(唐智峰 通讯员李雅斓)

【编辑:高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