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子走进桂林市聋哑学校开展实践活动
临桂发布
关注百姓身边事,传递政经好声音
2025-08-07 10:12
关注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特殊教育学生的职业发展视野,2025 年 8 月暑假期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红艺领航志愿队”、学院 “艺心向党・艺航同行” 美育工作室、学院 “桂厢有礼” 与 “八桂壮乡”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共同组建了一支 13 人的社会实践队伍,走进桂林市聋哑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活动。

图1 团队成员与桂林市聋哑学校学生合影 滚瑞帆供图

活动现场,实践团队精心策划,将掐丝珐琅、漆扇、扎染三种极具魅力的非遗工艺体验课程带进课堂,13 名成员分成三组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们能深入感受不同非遗工艺的独特韵味。在掐丝珐琅体验区,队员们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填注色彩釉料,学生们在亲手操作中,真切感受着传统金属工艺的细腻与瑰丽;漆扇制作区里,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在水中滴入漆料,将扇子缓缓浸染其中,亲身领略传统漆艺与实用器物的融合之美;扎染体验区,大家跟着队员的指导,一步步完成折叠、捆扎、染色的工艺步骤,亲眼见证白布在染料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晕染图案,脸上洋溢着惊喜与自豪。

图2 桂林市聋哑学校学生漆扇体验 梁永海供图

图3 桂林市聋哑学校学生掐丝珐琅体验 巩宇畅供图

图4 桂林市聋哑学校学生扎染体验 梁永海供图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 团队负责人介绍道,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情况,队员们采用图文演示、手势教学与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工艺步骤,顺利完成自己的作品。课堂上,学生们专注投入地创作,完成的掐丝珐琅胸针、漆扇与扎染方巾等作品色彩明快、构思新颖,充分展现了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的创新可能。

图5 团队成员对聋哑学校学生进行图文教学 王伟涛供图

实践团队在实地考察教学后,结合这三种非遗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创作。围绕扎染工艺,他们精心制作了四个扎染元素冰箱贴和两个扎染元素徽章,将扎染的灵动与生活实用巧妙结合;针对漆扇制作,创作了三张漆扇制作过程系列海报,生动展现了漆扇制作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而在掐丝珐琅与航天元素的融合上,更是别出心裁,设计了两张系列掐丝珐琅风格 + 航天元素插画和一张掐丝珐琅风格 + 航天元素明信片,让传统非遗与现代航天文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图6 项目成员文创设计 张喜落供图

除非遗文化体验及相关设计创作外,实践团队还特别准备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天日主题明信片,赠予聋哑学校的学生。这些明信片以火箭发射、宇航员等航天元素为设计主体,巧妙融入了学校特色航天文化符号。队员们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们生动介绍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与航天精神,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图7 团队成员分发航天主题明信片 巩宇畅供图

图8 团队成员与桂林市聋哑学校学生合影留念 聋哑学校付老师供图

本次活动以 “文化传承 + 职业启蒙” 为核心,不仅让聋哑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感受了非遗与航天文化的魅力,更通过实践体验和团队的设计成果展示,为他们开拓了创业就业思路。此次活动是学院 “党建 + 社会实践” 的重要实践,既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也让参与的学生在为特殊教育群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深化了自身的责任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文化融合项目,努力打造更多兼具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实践品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