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杏苑相惜,康护心生”实践队赴宁德市柘荣县开展2025年中医药服务月活动。实践队通过开展健康宣讲、提供中医康复护理服务,精准满足当地群众健康需求;实地走访兰亭家庭农场、中医药标本馆和天人太子参研究院,深入调研柘荣道地药材资源;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融合路径,切身体悟非遗传承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战略部署,实践队先后走进东源天乐颐养园、富溪夕阳养老院、智慧体育公园和仙屿公园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服务。在养老机构服务中,队员们开展康复护理评估,结合问卷调查和基础检查,针对老年人常见的躯体疼痛、睡眠障碍等问题,提供了刮痧、艾灸、耳穴埋豆等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服务,并现场教授手指操、呼吸操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呼吸功能;同时,对于存在沟通障碍的老人,采用护理员代理受访机制,确保健康数据完整采集。在社区服务中,实践队面向居民开展八段锦、六字诀等传统养生功法的教学,阐释其调和经络气血的中医原理;在进行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服务的同时,发放精心准备的中医养生宣传手册和柘荣道地药材茶包,让健康知识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活动累计服务453人次,发放中医养生宣传手册和中医特色养生茶包180余份,回收健康问卷150余份。在实践服务中,队员们将课堂所学的中医康复护理技术灵活应用于实际场景,通过亲手操作和细致观察,真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这一过程不仅验证了中医康复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让队员们对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简、便、廉、效”的独特优势有了切身的感悟。
为深入了解柘荣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实践队在柘荣县中医药研究会吴家华老师和农业农村局张垂调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在兰亭家庭农场,队员们亲手触摸了三叶青、黄精药材植株,系统学习了林下种植技术,并深入了解了林下雾化喷灌系统的节水优势。在柘荣第四中学,实践队参与了无人机应用培训,通过大疆科技工程师的详细介绍,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无人机播种技术在提高作物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显著优势,以及搭载传感器的无人机实现林下作物智能管理和病虫害实时监测的创新技术。在中医药标本馆和天人太子参研究院,通过专家现场讲解和药材标本观察,队员们掌握了柘荣道地药材的生长特性和药用价值,系统梳理了其从“种植,加工,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并重点对航天太子参的优良特性和产业价值进行了深入学习。此次调研不仅打破了队员们对传统农业的固有认知,使其意识到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更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学习,帮助队员们对柘荣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系统认知,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药实践课。
为探索非遗传承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融合路径,实践队走进“中国剪纸第一村”——靴岭尾村。在平凡筑梦剪纸艺术馆,实践队联合柘荣剪纸协会共同开展系列活动:队员们面向剪纸艺人开展中医康复护理知识宣讲,针对其常见的手部疼痛、腰部劳损等问题进行一对一健康指导,并提供刮痧、艾灸、耳穴埋豆等中医康复护理服务;同时,在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郑平芳的指导下,学习“一刀剪”技法并创作以中药材“金钱草”为原型的中医药主题剪纸作品。为进一步展示中医药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创新融合成果,在“长寿绸岭,康养小镇”的剪纸时装秀上,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身着融合“龙腾”“福”“寿”等吉祥纹样的剪纸服饰,自信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充分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创新活力。居民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既学到了实用的中医养生知识,又感受到剪纸艺术与中医药文化碰撞的独特魅力,特别是融合地方特色的剪纸时装秀,更让人赞叹不已。队员们不仅精进了中医康复护理实操能力,更深刻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未来,实践队计划与柘荣剪纸传承人深度合作,探索“以剪纸传播中医文化,用中医丰富剪纸内涵”的创新路径,让千年非遗与中医药智慧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
为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实践团队在柘荣县卫生健康局参加了专题座谈会,就中医康复护理服务调研成果进行汇报。团队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系统呈现了调研成果,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柘荣县卫生健康局江木顺副局长听取汇报后,高度评价团队工作“专业扎实、数据详实、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认为相关工作为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实践路径。实践成果获闽东日报、柘荣县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通过多层级、多维度的宣传,充分展示了实践队的工作成效,有效提升了中医药在老年健康领域应用的社会关注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服务、道地药材调研和民俗文化体验等实践内容,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的有效结合,深化了队员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探索中医药文化创新传播路径,推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走进日常生活,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为中医药振兴和人民健康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