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山水名城遇见前沿新工科,一场产学研深度碰撞的火花正点亮桂林工业创新版图。近日,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师生把课堂搬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深入三家“国字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腹地,上演了一场“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新工科”的生动实践!
聚焦前沿技术,解码专精特新“小巨人”
本次调研聚焦三家行业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它们是新工科理念下产学研结合的生动样本: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耕齿科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通过精密机械与智能控制的完美融合,展现了齿科民族品牌的强大创新实力,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在电力电子元器件领域持续创新,全球首创的±800kV干式电容器技术,让中国标准站上世界之巅,同学们直呼“震撼”;桂林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绝对原点传感器技术,混合定位传感器技术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实现高端数显量具量仪国产化替代。
三家企业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原来课本上的理论,真的能变成支撑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动力与机械学院2024级本科生朱承安在实践日志中深有感触地写道。
武大动机师生参观生产车间
创新融合机制,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
为探索突破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构建“需求导向、深度参与、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合作生态,动力与机械学院学工办副主任刘梦娜提出建立“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清单”机制。该机制旨在直面企业研发瓶颈,例如啄木鸟医疗提出的“齿科医疗器械减振减噪”“新型医用材料测试”等迫切需求,通过“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向学生团队开放“揭榜挂帅”,企业技术负责人与高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攻关,让创新直击产业前沿。
同时,探索打造“创意孵化与验证平台”是深化融合的另一方向。针对实践队员程天乐提出的“电容器智能检测方案”等创新构想,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表示,其强大的试验基地可支持学生在生产工序上进行验证,并提供试制条件和专业工程师指导,助力创意从“纸上谈兵”到“车间实战!”
武大动机师生与企业座谈
服务国家战略,共育新工科卓越人才
此次研学实践与校企合作探索,与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同频共振。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与桂林领军企业的深度交流,生动实践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初步构建了“产业需求驱动人才培养,人才创新反哺产业升级”的闭环生态。这既有效服务了地方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也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卓越工程师后备军的培养注入了源头活水,这种面向产业前沿、深度融合实践的培养模式,正是锻造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关键路径。(文:饶芝欣 图:朱承安)
武大动机实践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