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硝烟中,她们用乳汁哺育伤员、用肩膀架起战桥、用生命守护火种;八十年后,一群青年学子在泛黄的照片与褪色的草鞋前躬身追寻,触摸到沂蒙女性群体以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近日,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寻红色足迹永远跟党走”实践团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在战地托儿所的摇篮、乳汁救伤员的土炕、火线桥的浪涛间,解码“微光汇聚星河”的信仰密码,探寻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女性中的传承路径。
一、泛黄照片中的“沂蒙母亲”:从个体奉献到群体担当
在“沂蒙母亲”王换于事迹展区,实践团成员凝视着1939年的“战地托儿所”复原场景:土炕上并排安睡的婴儿,墙角堆叠的补丁襁褓,无声诉说着一位母亲如何守护87名革命后代的壮举。展柜中王换于的日记字迹斑驳:“单靠一家一户撑不起天,沂蒙娘们儿抱成团,八路军才能安心打胜仗。”
她的话语朴实却铿锵,道出了沂蒙母亲群体的共同信念,她的号召点燃了群体星火,妇女们昼夜轮班照料幼儿,省下最后一口粮熬制米汤,将“母亲”二字从血缘称谓升华为“拆不散的鱼水情,割不断的革命根”的集体信仰符号。
二、乳汁救伤员:本能之爱背后的精神图腾
实景复原区内,蜡像定格了震撼一幕:面色苍白的伤员倚在炕头,一位年轻红嫂俯身哺喂乳汁。史料记载,这样的故事在1941年反扫荡中并非孤例——当药尽水绝时,沂蒙女性以最本能的善良突破伦理桎梏,用乳汁延续战士生命。
群体解码:从19岁的新媳妇到60岁的老大娘,她们在枪炮声中为伤员清洗溃烂伤口,在油灯下赶制千层底布鞋。队员李妍颖轻触展柜中磨亮的针顶指环感慨:“红嫂不是个人英雄,是万千女性用‘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誓言垒起的丰碑。”
三、火线桥:柔肩扛起通往胜利的“脊梁”
孟良崮战役沙盘前,“沂蒙六姐妹”带领妇女架桥的故事令学子屏息:1947年寒冬,32名妇女拆下自家门板,跳进齐胸的汶河激流。她们咬牙以身体为桥墩,为部队架起通往胜利的“生命之桥”,扛起通往战场的生命线。展墙照片里,冻紫的双腿与磨穿的血泡,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的生动缩影,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切为了前线”的重任。
“六姐妹身后站着整个沂蒙的女性!”成员姜凤仪在心得中写道,“她们证明:群体的力量能让柔弱化为钢铁,让个体微光聚成燎原星火。”沂蒙女性群体让群体的力量在战火中用柔肩扛起通往胜利的“脊梁”。
四、群体力量启示录:从历史基因到时代传承
从王换于引领的沂蒙母亲群体,到用乳汁传递温情的红嫂们,再到以血肉之躯架桥的沂蒙六姐妹及其身后的妇女们,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虽身份有别、事迹各异,却共同勾勒出沂蒙女性群体的精神群像。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以坚韧诠释担当;没有载入史册的功名,却以奉献定义伟大。正是这无数平凡女性的“微光汇聚”,形成了支援革命的“星河璀璨”,让女性群体的力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替代的“红色引擎”,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真理。
在乡村振兴中带领姐妹创业的“新红嫂”、在航天发射场调试设备的“火箭玫瑰”、在社区抗疫中组建“妈妈团”的志愿者——沂蒙精神的基因正在新时代续写。唯有将个体奋斗融入群体共进,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实干动力,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永远跟党走”的巾帼新篇,让女性群体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青春誓言:做新时代“巾帼星火”传递者
离馆前,实践团在群雕前齐诵原创诗歌《沂蒙的女儿》:“你从战火中捧出的乳汁/早已凝成民族的钙质;我们接过火把的年轻手臂/定让星河永远奔涌!”
队长胡明喆表示,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案例,策划“她智慧·她担当”系列讲座,联动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发女性主题情景剧,让青年看见“个体融入群体”的信仰伟力。
结语:群体的回响
当学子们走出纪念馆,山风卷起当年妇女们送别部队的歌声:“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个儿送战场……”这穿越时空的和声,正是对沂蒙精神最铿锵的诠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没有孤立的传奇,只有万众一心的奔赴。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份由万千女性铸就的群体力量,将永远照亮“跟党走”的信仰航程。(文/李品姿、姜凤仪、李妍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