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育人成己”——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是教育部主管的、专为全国教师量身定制的一份周报,是集专业性、新闻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国家主流教育媒体,关注教师生存状态,与中国教师共成长,努力“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
2025-09-01 10:18
关注

本报记者 黄浩

“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培训的灵魂,也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日前,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研讨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林亚在会上表示,应加强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引领广大教师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

谁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有何独特性?教育家精神如何养成?围绕师德建设与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相关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杜时忠等10余位国内知名德育专家,围绕“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主题展开了前沿分享。

教育家精神何以独特?

教育家精神为中国所“特有”,“特”在何处?在冯建军看来,教师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精神提供了中国对教师的独特理解,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冯建军特别提到,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魂脉,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中国教育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的精神特质,还体现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规律。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师道文化,吸收其育人、尊师以及求学之道,是中国特色师道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将“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在于坚持指向人的“整全”。

“教育家精神始终聚焦在‘人’,是‘育人成己’。即以立德树人为本质特征,以‘人’的成长与成才为服务对象,通过涵养德行、启迪心灵、唤醒自我等方式实现个体的深度发展,包含其他职业精神的特质,并最终直接作用于人的培养和塑造过程。”王红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同样认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教育爱”。“教育爱给予学生的不是消耗性的东西,而是有生命力的无限性的美好事物。这种给予不是植入,而是作为一种激发性因素,用来激发学生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高德胜说。

同时,在檀传宝看来,谈论教育家精神时,“爱”不能被泛化。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特质,首先应当包括教育智慧,如果一个教师只谈‘爱’而不谈教学能力,不能称其具有教育家精神。”檀传宝说,师德修养需要与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师德不至于变成脱离教育实践的“夸夸其谈“。

杜时忠归纳总结了古今教育家身上的特质,他认为教育家应该具备五种特质:学问之通、信念之坚、品格之高、贡献之巨、影响之广。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教育家?“教育家要有真学问,要始终相信教育是改造世道人心的根本路径,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可靠保证。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品格。”杜时忠特别强调。

教育家精神如何养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家精神无疑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与师德修养、师德建设都有十分内在和密切的关联。”檀传宝说。

涵养教育家精神,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在王红看来,推动师德德育一体化建设,培养教师道德主体的自觉性,提振师道尊严,是教育家精神养成的中心环节。

“师德师风是所有教育者的价值坐标和精神灵魂,引导师范生树立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涵养德高为范的道德情操、修为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与建构教育理性、学习学科知识、锤炼教学本领同等重要。”河南师范大学校长郭海明说。

在当天的“榜样说师德”环节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河南师大教授渠桂荣,“河南最美教师”、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讲述各自师德的动人故事。

渠桂荣今年马上77岁了,但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她看来,高校教师的师德就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学校承诺知名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给本科生上课,我不能食言。”渠桂荣说。

2014年,任明杰以特岗教师的身份到离家百公里之外的乡村小学任教,”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住在十来平米漏风漏雨的房间里。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靠一双手把日子慢慢过成了“诗”。

除了教学,任明杰带着孩子一起种植、摄影、做美食。在那里,他学锄地、翻地、打畦、种菜;在那里,他学发面、蒸馍、炸油条、包饺子、烤面包、披萨,琢磨学会了上百道菜品美食;在那里,他给孩子们拍下了20万张照片;在那里,他读了6000万字的图书……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当我抱着我的孩子,他们也上前搂着我,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乡村未来的希望。我们享受着快乐的乡村教育生活。”任明杰说。

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看来,理想的学校,要为孩子打造富于创意的学校空间,拓展孩子的学校想象,扩展学校生活的可能性。

“这趟奇妙之旅扩展了孩子们的生活与世界想象,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命经验,一如鲁迅童年的社戏记忆。”刘铁芳说。

“如果一个教师并非出于内在的需求与自觉,而只是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制定的师德规范和职业规矩,则他必然会将师德的自我修养视为纯粹的“苦差事”。而‘苦差事’是不可能长久坚持的。”渠桂荣、任明杰的故事正印证了檀传宝的这一观点。

“教育家精神特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渠桂荣、任明杰老师的身上,就真切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冯建军说。

教育家精神如何通往未来?

“伟大的教育家的出现、教育家的群体崛起与时代剧变之间的高度契合,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机缘、个人特质和努力奋斗等多方面的原因。”面向未来,杜时忠提出,今天的世界处于转型发展的大时代,处于文明与野蛮激烈交锋的时刻,处于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只有回答时代之问,才有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教育家。

我们面临哪些教育的时代之问?“育什么人、怎样育人、为谁育人就是教育的时代之问,落后、保守的教育培养不出现代国家所需要的现代公民。”杜时忠说。

“我们要保护、培育孩子的爱心,不让功利化的竞争与利诱毁坏学生的爱心。教育改革要实现转型,从以利益诱惑和同龄人竞争的教育转向以爱心和关怀为价值基础的教育。”高德胜说。

在刘铁芳的期待中,充满“爱”的未来中国少年应该是这样的模样——

“我们的少年应活出少年的欢乐、从容与美好,同时也应以中国少年的方式活出少年应有的欢乐、从容与美好。中国少年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底气,同时又有着海纳百川的勇气;有着积极进取的正气,同时又有着自立自强的骨气。”刘铁芳说。

只有解决了教育的时代之问,我们才能培养出如此美好的中国少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滋养,也正仰赖当下无数教育者的躬耕实践。

在冯建军看来,教育家精神“对教育家来说是完成时,但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将来时。今天提出教育家精神,不只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引领未来”。

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未来?王红提出,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彰显中国知识独立性与中国教育智慧性的关键,它不仅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公平的纵深发展,“对外,它将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深度合作与良性交往,指引着世界教育者能够坚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发展观,以开放、包容、共生的价值观,推动世界教育平等对话与人类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王红说。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