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抗战”:让抗战纪念“破圈”传播
艺术频道
关注文化艺术动态
2025-09-04 10:39
关注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展开了各类纪念活动。广州美术学院录制的“画中有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短视频(简称“画说抗战”),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无疑是重要的纪念育人创新实践,成为各类纪念活动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画说抗战”是广美继“画说百年党史”“画说新时代”之后,“艺术思政”研究的又一创新成果。该项目紧扣全媒体时代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短视频的特点,从美术经典中精选14幅抗战主题名作,每集以3至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艺术化再现十四年抗战苦难而辉煌的历程。目前该系列已全部在广州日报新花城平台播出,获得广泛社会反响。

“画说抗战”视频截图

美育与抗战纪念教育之融合创新

提高抗战纪念育人实效,需探索更生动、更感人的载体。广美发挥美术专业优势,遴选14幅美术经典,用镜头语言诠释画作背后的抗战历史与精神。

其中,短视频《到前线去》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作品聚焦胡一川1932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到前线去》:画中青年右手有力挥舞、张口怒吼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恍如置身救亡图存的呐喊现场。画面简洁粗犷、充满力量,既是艺术性与革命性完美结合的杰作,也是一堂极具震撼力的微美育课。

“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以美促善’‘以艺感人’,是‘画说抗战’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关键。” 项目团队如此表示。

“画说抗战”视频截图

学校抗战纪念育人辐射社会大众之创举

“画说抗战” 的第二重创新在于传播方式的突破。项目充分考虑到当下几乎全民使用手机、喜爱短视频的媒介习惯,采用短小精悍、史料扎实、视觉丰富的短视频形式,借助智能手机快速传播。

这些视频便于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观看,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更搭建起高校抗战纪念教育通向社会大众的桥梁,实现了育人效应最大化。

该项目已获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在2025年7月举行的第16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研讨会上,获得大会秘书长梁建明及全国同行好评;在8月下旬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马院院长轮训班上,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认为:“广美‘画说抗战’是‘艺术思政’研究的新成果,很有特色,值得学习。”

更可贵的是,它真正走进了不同群体的心里。有艺术生留言:“原本对抗战历史兴趣不大,但看完后热血沸腾!”一位外卖小哥的反馈更令人动容:“平时更关心柴米油盐,但看了‘画说抗战’后,非常震撼,恨不早生80年,保家卫国。”

“画说抗战”视频截图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之尝试

与以往由校领导和教师主导录制的“画说”系列不同,“画说抗战”大胆启用学生担当主角。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平华的倡议下,马院全体研究生参与项目,每人负责一集文本撰写和视频录制,教师团队则负责选题指导、文本修改与视频审核,最后由徐平华院长统一把关定稿。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充分肯定了这一模式:“‘画说抗战’由学生主讲,与之前教师主讲的系列共同构成广美师生系列,加上花絮展现学生风采,突出学生本位,更有意义。”

这种“以生为本”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探索出了一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新路径。

“画说抗战”通过美育融合、短视频传播、学生主讲三大创新,实现了抗战纪念从“传统教育”到“现代传播”、从“校内育人”到“社会辐射”的突破,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纪念活动,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艺术思政实践。

【文】麻煜科

【图】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