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桃源校园里,“小小群防员”背上红背包成为地灾防治科普的小喇叭;盛夏的吉首村寨中,公益大篷车的科普视频吸引着劳作归来的村民;早秋的桂东集市上,志愿者用“学霸竞答”点燃群众学习热情……2025年主汛期,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打造的红背包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公益行动足迹深入全省14个市县地灾防治点面双控区,以多元创新的形式播撒安全种子。这场始于2016年的公益行动,已覆盖人数超过千万人次,一百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得到了精准而科学的帮助。那么,这抹穿梭在三湘大地的“红”,究竟凭借怎样的力量成为湖南自然资源领域筑牢基层防灾减灾人民防线的“红色旗帜”?又将如何持续为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动能?
资源联动:凝聚多方力量织密防护网
作为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的核心抓手,红背包公益行动的高效推进,根本在于省自然资源厅发挥省级统筹引领作用,将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起“省级统筹+市县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网络。在省厅的指导下,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作为核心执行单位,整合协调专家资源、媒体资源、基层行业资源并提供宣传物资,市县级自然资源相关部门落实场地与人员组织,乡镇政府动员群众,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闭环,为筑牢基层防灾意识防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不仅如此,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让这张“安全网”越织越广、越织越密:新湖南、红网、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都市频道、湖南法治报等多家媒体共同参与活动并报道,进一步延展了活动的影响面。企业主积极将电器商场设为宣传点,护林员换上红马甲成为志愿者,村干部张罗着邻居孩子参加学习,城管队员主动引导群众参与“马路课堂”……从专业团队到普通群众,红背包像一个磁场,凝聚起全民参与的防灾合力。
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响应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体现了湖南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彰显了全省上下协同推进民生安全工程的治理决心。
多元传播:让安全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集市、商场、大篷车、学校、科普馆、村委会、屋场会、农户家……
红背包公益行动的宣传智慧,在于将宣传场景拆解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集市作为乡村最活跃的公共空间,成为“红背包公益铺子”扎根的重要阵地。在醴陵船湾镇、衡阳金兰镇等集市上,志愿者举着小礼品吆喝着“观看一分钟免费拿礼品”,不断将群众引导至知识展板前;绥宁县河口苗族乡的“马路课堂”前,刚了解到地灾防治知识的老乡们自发当起宣传员,让“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的汛期安全口诀传遍街巷。从有奖问答到案例讲解,集市的烟火气中,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在宁乡市流沙河镇的电器商城里,50余台电视样机同步播放地灾防治微电影《忏悔》,选购家电的群众被画面中滑坡吞噬房屋的场景震撼,驻足观看间便读懂了“撤离不返”的避险铁律。这种“商业场所+科普宣传"的创新联动,让安全知识自然融入日常消费场景。
针对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红背包定制了差异化传播方案。安化深山中的董家村屋场会上,投影幕布播放的地灾案例电影让歇凉的村民直呼“比说教管用”;韶山市、涟源市湖泉镇、吉首市矮寨镇,公益大篷车穿梭乡间,车载大屏循环播放的科普短视频,让赶路的村民抬头就能学知识;绥宁石期市镇,苗族大妈扫一下志愿者递来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地灾防治的科普视频;麻阳县第二锦江小学的课堂上、安化县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基地的亲子活动中,公益讲座用动画演示与情景模拟让学生们在抢答“生存判断题”中掌握避险技巧。从老人到孩童,从乡村到校园,红背包用群众听得懂、乐于学的方式,让防灾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实用导向:专业知识接地气入民心
内容实用专业且接地气,是红背包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更是湖南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
红背包传递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救命的“硬核知识”。红背包公益宣讲专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更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基层防护能力的“翻译官”。每一次专题讲座,专家都会提前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特点,精准调整内容,在讲座上紧扣当地或周边滑坡案例,耐心传授辨别临灾信号的方式,并强调“接到预警马上撤离!”;面对在山地中求居的村民,详细讲解切坡的角度控制、排水渠设计、挡土墙修建等切坡建房治理的实操要点,总结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切坡台阶化、排水要硬化、预警看颜色、遇险往上爬”;他们还深入地灾隐患区村民家中,现场教授观测滑坡预警的裂缝“贴片法”“埋桩法”“画线法”等简单易操作的土办法……
桂东县监测员朱定忠感慨“专家讲的都是老乡能用的”;慈利县村民李大哥坦言“知道了怎么观察防备,心里踏实多了”;安化县一位大婶拉着志愿者主动询问自家屋后山坡的安全性。从“看不懂”到“主动问”,从“怕麻烦”到“会防范”,群众的反馈印证了知识的实用价值。
红背包这种“靶向式”知识传递,让群众听得进、用得上、易上手,让防灾宣传真正从“广覆盖”迈向“精准达”,让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群众的避险能力。
育苗赋能:以新生力量激活群防群治长效动能
注重全民参与和长效传播,是红背包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常态化机制的核心密码。活动创新推出“小小群防员”机制,红背包公益行动每到一地就通过自荐和当地政府、学校选拔的方式,吸纳对地质地理感兴趣的中小学生,邀请他们参加地灾防治专题讲座,为他们发放装有科普手册、应急物资的红背包,举行授装备仪式,鼓励他们将掌握的地灾防治知识活学活用,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实践,成为传播地灾防治知识,守护家园平安的种子。
当这些孩子背上象征着敬畏生命、守护安全的红背包,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喊出“珍惜生命,防范灾害”,这就是他们成为地灾防治“安全小喇叭”的起点。
青少年是防灾意识培养的关键群体。2025年4月至8月,红背包公益行动共在省内地灾重点防治区域吸纳“小小群防员”120名。这一机制精准契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片区”的治理逻辑,让防灾意识从青少年群体向家庭、社会层层渗透,达到以新生力量激活群防群治的长效动能。
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省份,湖南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2016年在全国首创“红背包公益行动”,并迅速将其打造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品牌。九年来,这支拥有超500名志愿者的专业宣传队伍,循着“全媒体、全环节、全覆盖”思路,进山寨、下村镇、入校园、走社区、访矿山……从雪峰山脉到罗霄山脉,从湘江支流到湘西村寨,这抹流动的“红”遍布百余地灾隐患点。它以集市上的吆喝、课堂里的互动、屋场中的电影、校园内的宣讲,让防灾意识深植于乡土之间、群众心底,更构建起 “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安全治理格局,成为湖南防灾减灾体系的“红色名片”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新阶段,湖南将持续深化红背包行动“平台、IP、传播、联动”四维升级,释放更大效能,引导群众树牢主动防范意识,以坚实的防灾减灾防线,为建设平安湖南、美丽湖南注入持久动力,护航全省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