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支来自浙江杭州的“白衣轻骑兵”实践团跨越山海,深入云岭大地,联合临安区委社会工作部、临安区滴水公益、在楚雄、文山、红河三州,用专业与热情书写了一段浙滇情深的佳话。这群来自浙江杭州的青年们将医学知识、艺术疗愈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我省乡村振兴、健康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青春活力。
在野生菌资源丰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实践团队聚焦“舌尖上的安全”这一民生关切,深入禄丰市黑井镇村寨,通过发放图文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当地村民和游客普及毒菌识别和中毒急救知识。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团队在黑井镇卫生院外墙上创作了一系列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健康墙绘,以生动直观的形式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面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留守儿童,实践团带则来了一系列的艺术疗愈课程和乡村美育活动。在西畴县的5个村寨中,同学们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223名儿童搭建了情感表达的桥梁。8岁的小花在课堂上说:“我想把爸爸画成粉色老虎”,这句充满童真的话语背后,是艺术疗愈带来的情感释放。超过120名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绽放笑容,32名孩子主动向队员们倾诉心声,艺术的力量在这些孩子心中播下了温暖的种子。“他们来的这几天,我们村上的娃娃们可高兴坏了。”大寨村书记陈正丽不住的口的赞扬着这批来自杭州的青年学子。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践团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队员们向彝绣传承人学习彝绣技艺,与彝族传承人共唱海菜腔,一起合唱彝汉双语版《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并邀请汉族、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群众同台朗诵《民族的丰碑》、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一位彝族阿婆含泪牵手合唱的场景,成为了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从楚雄的“舌尖安全”到文山的“心灵种子”,再到红河的“团结乐章”,杭州医学院“白衣轻骑兵”实践团的云南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入边疆的志愿服务,更是一堂行走在云岭大地上的“大思政课”。同学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服务民生,用真情促进交融,将浙江经验与杭医温度深深融入云岭大地。实践结束后,杭州医学院教师汪志诚动情地说:“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彩云之南的这段经历,必将成为他们学业生涯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是浙滇两地深化公益合作交流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与西南边疆地区人民心手相连、共促发展的真实写照。杭州医学院团委书记陈晓盈表示,将继续支持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成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文/胡周琦、汪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