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三亚科研人的一天!
三亚日报
从这里开始了解三亚。
2025-09-25 09:24
关注

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即将来临,丰收的期待不仅萦绕在辛勤劳作的农民心间,也牵动着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育种工作者的心弦。每一粒种子、每一颗种苗,都承载着他们满满的希望与梦想。

在三亚,科研人员的一天都在做什么?近日,记者走进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一线科研人员吴乾兴的一天,感受他为农业科研和农民增收付出的努力。

大棚实验室:精育良种谋丰收

9月16日,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崖州基地的大棚上,吴乾兴便开启了忙碌的一天。他和同事一同走进大棚,目光专注地在大堆南瓜籽中挑选。他们轻轻拿起每一颗南瓜籽,仔细甄别,将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南瓜籽挑选出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培养基中,手法稳健而精准,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培养基中找到最适宜的位置。

“先育苗播种,因为快进入冬季瓜菜期了。像我们目前播种的是南瓜砧木,嫁接苗要提前做好南瓜砧木处理。后续我们还会进行接穗,也就是黄瓜播种,然后再进行嫁接。”吴乾兴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工作流程。作为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他和团队成员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豇豆、黄瓜、茄子等农作物的嫁接技术,培育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异的瓜菜种苗,以此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上午的工作紧张而有序,挑选完种子后,吴乾兴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实验室,对前一天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农业科研战线,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至关重要,它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饭碗与钱袋子。吴乾兴深知这一点,所以在面对复杂的实验和繁琐的操作时,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实验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从2010年毕业至今,我从事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已经十余年了。每一个实验数据、每一次品种改良,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吴乾兴认真地说。

田间地头:示范推广助增收

中午稍作休息后,吴乾兴和团队成员便带着资料和工具,前往附近的农户田间。最近是台风季节,农民的种植受到了较大损害,他们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灾后指导。

来到田间,吴乾兴看到一些农户情绪比较低落,对种植有些丧失信心。他耐心地走到农户身边,从种子处理、播种深度、灌溉方式等每一个环节入手,详细地给农户讲解、示范。“台风后大家心情都不好,但咱们不能放弃。按照我说的方法做,对灾后重建有很大帮助。”吴乾兴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操作。起初,有些农户在情绪上比较排斥,不太愿意采纳他们的技术指导。但当看到吴乾兴亲自示范后,种出的作物有了明显改善,农户们逐渐接受了他们的帮助。

“尤其是台风季,农民种植受损严重,我们深入田间指导时确实存在工作难点。比如农户情绪波动大,对我们的技术指导采纳程度不高。但通过亲自示范,让他们看到实际效果,他们还是愿意接受的。”吴乾兴感慨地说。

傍晚时分,吴乾兴回到办公室,开始总结一天的工作。他整理了当天的实验数据和农户反馈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做准备。同时,他还在规划着接下来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我觉得跟农民耐心指导,再加上亲自示范,农民还是能够接受的。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对农民种植增收的服务态度,是我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吴乾兴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在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更希望能为农民的丰收添砖加瓦。以后我会加大科研力度,多到田间地头跟农民打交道,把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推广下去。”

吴乾兴和团队的付出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团队通过青瓜嫁接育苗及新品种筛选研究与示范推广,在五指山番阳镇示范推广优质青瓜嫁接苗累计4000亩,总产值达5120万元,纯收入320万元。截至2025年7月15日,南繁学院已建立科技小院13个,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建立北方高原作物品种实验站,占地面积700亩,试验瓜菜品种50多个。

夜幕降临,吴乾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但他知道,农业科研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任务等着他。他将以科技为笔,继续在田间地头书写丰收的喜悦,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摄影报道

编辑:黄洁雨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