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连 教育筑梦 共谱华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药学教育一瞥
城市金融报
智造新闻 专注金融
2025-09-22 15:16
关注

巍巍天山见证坚守,悠悠燕园涌动创新。2025年7月,当石河子大学药学院20名学子从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黄卓教授手中接过结业证书时,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育人接力赛,为西部高校人才自主培养写下生动注脚。在国家“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号召下,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已携手走过二十四个春秋,形成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范式,在新疆广袤土地上镌刻出一部筑梦华章的教育诗篇。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系统赋能,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育人接力,不仅为新疆培养出一批批扎根边疆、服务西部的科技人才,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合作之路,为区域发展、民族团结与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响应号召:从“输血”到“造血”的系统赋能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结对,率先签署了首份支援协议。二十四年来,两校携手共建,探索创新帮扶模式,以“造血”为目标,从资源输入向能力构建,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提升,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支援体系。通过“百名博士计划”,累计培养89名博士师资;选派100余名优秀教师赴石河子大学长期支教。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两校以制度创新破解边疆教育难题的智慧结晶,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戈壁滩上扎根的生动写照,如今,石河子大学在学科高原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尤其药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2024年获批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对口支援从单维度的资源输入,升级为以学科、师资、科研、人才为支柱的系统赋能体系,可以说,北京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付出和无私帮助,让石河子大学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学术灯塔。

人才锻造:科技赋能与文化铸魂的育人实践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人才,是教育援疆的核心命题。石河子大学作为新疆人才培养的重镇,在与北大的协作中,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的特色之路。以药学学科为例,2003年起,北京大学药学院先后选派4名教师赴石大药学院挂职院领导,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攻关中倾注心血;共建新疆植物药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西部特色药材资源,服务地方产业;构建短期研学,中长期插班及联合培养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三程”协作育人模式,累计输送70余名学生赴北大学习深造;并形成学术交流和联合党建常态化,每年北大专家赴石大参加活动20-30人次;更以“实验室-田间-社区”三环联动,将科研实践与边疆需求紧密结合。

石河子大学研学团队在北大国家重点实验平台实践学习

在2025年暑期“开拓视野、赋能边疆”研学活动中,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师生走进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大核心平台接受优秀导师的一对一指导;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叶敏教授等名家讲座,感悟创新真谛;在北京大学药学院与石河子大学药学院两院领导的共同引导下,同学们穿梭于燕园、圆明园遗址,在红色教育中筑牢家国情怀。学生阿依仙·艾尼瓦尔的话道出心声:“北大的平台让我看见未来,更坚定我以兵团精神扎根西部、服务人民的决心。”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育人模式,不仅锤炼了学生的科研本领,更将爱国奉献的基因深植于心,为边疆输送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成为“教育润疆”的生动注脚。

精神传承:红色育人使命的深层共鸣

教育援疆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交融。在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校师生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戍边60年的感人事迹,感悟“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在圆明园遗址前,青年学子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在军垦博物馆、戍边哨所,现场学习兵团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史,兵团精神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交融升华。这种精神洗礼,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正如北京大学首位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药学院院长李长龄教授在研学闭营仪式上的深情寄语:“在边疆播撒创新的火种,培养扎根奉献的人才,就是守护国土、建设边疆最坚实、最长效的形式。”当石大学子在北大实验室钻研创新,当北大学子在天山脚下开展科普,两种精神血脉在交融中迸发出强大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浇筑最坚韧的根系。一位参与“重走戍边路”实践活动的北大学生坦言:“在这里,我读懂了‘爱国’二字最厚重的注解。”

两校师生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老人讲述戍边60年感人事迹

回溯二十载援建历程,每一份协议、每一次交流、每一场合作,都见证着两校从“帮扶者”与“受援者”向“合作共赢”的蜕变。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早已超越协议文本,成为教育长征路上最珍贵的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两校合作正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商讨筹建中的“沙地中药材与荒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力争打造新疆特色研发高地,将石大药学院建设成辐射中亚的药物研发与人才培养枢纽。正如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院士所言:“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把人才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石河子大学研学结营证书颁发

未来,这场育人接力赛将持续发力: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通过“联合攻关计划”破解区域发展难题,通过“国际科研合作”提升边疆学术影响力。

燕园天山,家国同心;青绿健康,梦想同绘——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这场跨越山河的教育交响,必将奏响更加恢宏的乐章。

从准噶尔盆地的辽阔沙海到未名湖的粼粼波光,从药学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戍边哨所的巍峨界碑,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的合作早已超越地域与时空,成为新时代教育协作的典范。对口援疆,潮涌天山!

这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共鸣;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使命的共担。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教育援疆新模式必将助力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 刘振明 刘雯霞)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