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遇见情绪:那些被忽略的内心信号
清晨六点半,上海某公司的文员贝拉(化名)依然没有入睡,她也没有立即起床,而是静静躺着,感受着心中那股熟悉的焦虑感。"就像胸口压着一块石头,但又说不清具体在担心什么。"这种长期失眠的状况持续了很久。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45岁的建军(化名)正在车里发呆。他已经到公司楼下十分钟了,却迟迟不愿下车。"不想面对团队,不想处理问题,甚至不想说话。"作为一名创业公司老板,他不敢告诉任何人自己正在经历什么。
这样的场景,在现代社会中并不罕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情绪上的挑战。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问题,如同隐形的负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情绪,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课题。国家一向重视心理及精神健康,并将其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记者采访了深圳涵德智心,这正是一家专注于情绪管理咨询服务的机构,通过温和、务实的方式,帮助人们学会与情绪共处。 二、情绪管理的实用工具
涵德智心研发的"观念"和"规画"两个核心工具,分别帮助来访者转变认知偏差和建立目标管理系统。这些方法简单易学,适合融入日常生活。
多年来,涵德智心通过智心馆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普及情绪管理知识,已经帮助大量有情绪管理需求的人改善了情绪状态。
三、从痛苦到力量:更多真实的转变故事
在情绪管理的实践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凌雁(化名)的经历,正是一段从被动承受走向主动管理的真实旅程。
多年前,她长期被失眠、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所困扰,甚至一度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医生曾判定她需“终身服药”。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踏上了漫长的自我觉察与成长之路。
她开始学习情绪管理,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理解情绪背后的机制。她逐渐意识到,那些曾经被她归咎于“原生家庭”“外界伤害”的痛苦,其实可以通过新的认知来重新解读。
通过识别情绪模式、梳理内在信念,她逐渐建立起更清晰、稳定的内在空间。她不再被情绪推着走,而是能够更主动地选择回应的方式。
如今,凌雁已经走出最艰难的阶段,成为一名情绪管理的实践者。她常说:“情绪管理不是消除负面感受,而是学会如何与它们共存,进而活出更踏实、更自主的人生。”
修凯(化名)曾是一位陷入绝望的父亲。儿子13岁时,叛逆、厌学、抽烟、飙车,甚至因打架住院。家庭氛围冰冷,夫妻关系紧张,沟通全靠指责和命令。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害怕,怕他出事,怕这个家散了。”
直到有一天,他开始反思:孩子的问题,是不是也反映出我的问题?
修凯开始学习情绪管理。他不再用“权威”压制孩子,而是学会了倾听、共情和包容。当儿子因早恋被学校要求回家反省时,他没有发火,反而用一句轻松的玩笑化解了尴尬。
就这样,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变成了父子关系的转折点。孩子渐渐打开心扉,成绩提升,最终考上大学并获得奖学金。
“我以前总觉得孩子是‘麻烦’,现在才明白,每一个‘不良行为’,都是对爱的呼唤。”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许多经历过情绪困扰的人发现,通过系统的情绪管理学习,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四、社会价值与未来愿景
在情绪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种务实、温暖、非医疗化的支持方式,帮助更多人在面对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时,能够找到自我调节的方法,避免情绪问题进一步恶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扰。
情绪管理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的愿景很简单,"包老师表示,"就是希望更多家庭都有一个懂情绪管理的人。当人们学会了与情绪相处,家庭会更和睦,社会也会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