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进社会各领域,高等教育正站在“破界与重构”的关键节点。从教学模式的迭代升级到科研范式的创新突破,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到教育管理体系的智能优化,人工智能正推动高等教育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赋能”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为积极推进航海交通类人才培养特色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宏大格局,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以“技术赋能教育、教育服务产业”为核心逻辑,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场景革新、科研协同突破、师资能力升级等方面展开系统性探索,既回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更致力于培养适应智慧交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构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智慧课程建设: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教学革命。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是手段,教育是本质,人才是核心,伦理是底线。它绝非简单地将技术堆砌到传统教室中,而是一场涉及理念、模式、技术、制度和人才的全面深刻变革。必须以构建生态的思维系统推进,最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需要积极推动智慧课程建设,以智能辅助平台为支撑,构建起“模块化资源+知识图谱+智能推送”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这一创新模式让学习路径更贴合个体需求,为学有余力者拓展进阶内容,让“因材施教”从理念变为现实。知识图谱的引入,让课程结构如树状脉络般清晰可见,学生能直观把握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避免零散学习;教师则可快速定位教学重点,针对高频错题调整讲解策略。智能工具能自动生成教案、根据知识点匹配习题库,通过学情分析报告,为教学干预提供精准依据。在这场变革中,技术始终服务于教育本质。智慧课程打破了“一刀切”的传统模式,用数据驱动教学优化,既提升了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当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创新人才的成长便有了更肥沃的土壤。
AI辅导员建设:从“事务管理”到“成长陪伴”的育人升级。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人机协同、个性化、包容公平、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教育新生态,高校可以积极推出AI辅导员,依托前沿技术构建起全天候、多维度的育人网络。这不仅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其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它已成为构建全天候在线、多维度覆盖的智慧育人网络的关键一环。在日常服务中,AI辅导员能整合多项功能,学生轻点屏幕即可完成流程,让行政事务处理从“往返奔波”转为“一键即达”。它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将事务办理、咨询答疑、思想引领与情感支持无缝衔接。在思想引领方面,它通过分析学生兴趣偏好,在关键节点推送实用资讯,让价值引领融入日常点滴,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和管理服务的效率、覆盖面和精准度。更可贵的是其情感陪伴,内测期间与千余名学生展开深度对话,从适应新环境到规划职业生涯,用倾听与建议化解学生成长困惑,逐渐赢得学生信任。这种“科技赋能,育人有情”的探索,既延伸了教育服务的边界,更以精准化、个性化的关怀,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为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生动实践。
跨学科平台建设:从“单一学科”到“复合能力”的人才培养。高校联合行业专家举办“教育强国与人工智能时代交通教育发展”研讨会,聚焦“交通+AI”跨学科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数字思维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课程设计上,学校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将“智能航运”“自动驾驶”“大数据管理”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为传统交通课程注入数字动能。在实践环节,虚拟实验室与智慧教室成为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学生可在安全环境中模拟船舶碰撞、港口调度等高风险场景,通过反复试错与策略调整,逐步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校企协同方面,高校携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及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行业一线实践中理解技术落地的核心逻辑。这种“理论筑基、实践淬炼、行业赋能”的培养模式,既打通了学科壁垒,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交通变革的中坚力量。
数据治理建设:从“经验决策”到“精准干预”的管理优化。高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监测-预警-干预-优化”的教育治理闭环,推动评价模式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性增值发展。在学情监测环节,系统整合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等多源数据,为每位学生生成动态学习画像,清晰呈现知识掌握轨迹与能力发展曲线。当系统检测到某学生连续三周作业提交异常时,智能预警机制会立即向教师推送提示信息,让教育关怀精准触达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资源调配方面,系统持续追踪学习反馈,动态调整课程供给,若某章节习题错误率集中,相关微课与拓展资料便会自动推送至学生终端,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精准匹配。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让教育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实证分析,教师能更敏锐地捕捉学生成长需求,高校可更科学地配置教学资源,最终形成“监测精准、预警及时、干预有效、优化持续”的良性循环,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总之,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高等教育生态,驱动其从标准化、规模化向个性化、智慧化跃迁。高校以“技术赋能教育、教育服务产业”为内核,在课程重构、育人升级、跨学科融合与数据治理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不仅回应了时代命题,更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时代教育培养方案。其实践深刻表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工具叠加,而是需要通过重构教学范式、优化治理体系、激发个体潜能,真正构筑起以学生为中心,适配产业未来、赋能学生终身成长的高质量教育新生态。
(作者:汪荣,广州航海高校,广州交通大学(筹)马克思主义高校教授,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