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向夏楠)2025年,由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指导的多名本科生,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前沿,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相继在多家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中包括三篇SCI一区顶刊论文。
这些成果的集中涌现,是该院近年来着力构建并深化“认证固能、数智赋能、赛研拓能”三能育人理念的结果。该院将人才培养的根基扎深、视野拓宽、能力做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和强大的支撑力。
“认证固能”:深耕专业沃土,方能结出创新硕果
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育人理念的第一环是“认证固能”。该院坚持以“专业认证”标准来引领专业建设,通过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环节全面对标认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经过权威检验的高质量培养平台。
正是这一“认证”过程,真正实现了为学生“固能”:巩固学术根基、锁定核心能力。在这种严格标准下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格外扎实,学以致用的能力尤为突出。本科生李涛同学敢于挑战经典能源转化评估理论,正是因为他对核心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深刻的程度,才让他有底气指出经典指标的不完备性,并提出能源效率评价新方法,其成果最终发表于能源领域SCI一区TOP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同样,本科生郭俊同学的成果,则是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典范。他系统研究了生物质气化系统的温度、压力等多个核心参数对系统㶲效率的影响。若无对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就很难完成这项发表于中科院SCI一区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的研究工作。
“科研团队每周的学术汇报和研讨,让我在导师的指导和同伴的激励下,不断向科学问题的深处探索。”李涛分享道。他的话也印证了学院的理念:“认证固能”不仅是课堂的知识传授,更是科研实践中的反复锤炼。他们的成果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的内涵:唯有根基稳固,方能枝繁叶茂,在科学的殿堂里提出真知灼见。
“数智赋能”:交叉融合,拥抱科技革命新浪潮
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浪潮,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积极推动“数智技术”为传统工科“赋能”,鼓励学生运用前沿工具解决复杂难题。本科生陈温妮同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SCI一区期刊《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她创造性地将机器学习与传统评价方法结合,构建的预测模型能为有机固废气化工艺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为“无废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同样,刘沙同学聚焦农业绿色转型,运用超效率DEA-SBM-ML等复杂数据模型,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区的能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为制定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赛研拓能”:科研与竞赛双轮驱动,在实践中拓展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强度的实战演练。“赛研拓能”理念,正是通过搭建科研与竞赛两大平台,形成双轮驱动之势,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培养体系下,学生的科研探索与竞赛实践紧密融合。上述几位同学,其研究起步阶段大多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这为他们潜心科研提供了保障;而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又积极将阶段性成果带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的舞台,并屡获佳绩。这种科研与竞赛并行、理论与实践互哺的模式,不仅极大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锤炼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完美诠释了“拓能”的真谛。
从能源领域的理论突破,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分析,这一系列成果是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认证固能、数智赋能、赛研拓能”育人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该院将继续围绕这一核心理念,为心怀梦想的学子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培养更多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