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国家积极推动教育领域改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教育与配套教材建设,数学学科作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学科,数学课程教材作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载体,是达成育人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在此背景下,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应运而生并肩负重任,以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使命,在课程教材研究、咨询指导服务、成果交流传播等多方面积极作为。
数学教材基地立足国家教育发展和数学教材建设的重大战略,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致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23年7月,基地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同年12月正式启动。基地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平台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学术委员会由田刚院士领衔,众多知名学者投身其中,与国际一流学者深度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数学教材基地执行主任曹一鸣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带领团队为基地发展和数学教育事业进步做出诸多贡献。依托这一坚实的组织与学术架构,基地在核心工作领域迅速展开行动,逐步形成多维度发展格局。
深耕课程教材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丰硕
在课程教材研究领域,数学教材基地理论与实践成果丰硕,围绕不同重点课题深入探索,为教材优化与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教材基地于2023年12月启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义务教育教材难度、容量的国际比较研究”。曹一鸣教授带领团队与全球二十余位专家深入研讨,构建数学教材难度、容量指标体系和比较模型,选取十余个国家的二十余本小学、初中数学教材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容量排名第一、难度排名第二,初中数学教材容量排名第三、难度排名第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在容量、难度方面的国际地位,为教材优化提供关键参考,有力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朝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曹一鸣教授在“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言
同时,团队依托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育人目标、内容容量及难度一体化设计研究”,针对十余个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进行国际比较,深入分析育人目标、内容容量及难度,结合实践研究构建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方案,助力我国数学课程教材理论研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课程标准研制提供有力支撑,最终达成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此外,基地围绕教育部一般课题“‘双减’和‘双新’背景下学生使用数学教材的监测研究”展开探索,以具体教材单元为样本,通过课堂录像针对师生数学教材使用开展个案研究。从何时使用、使用什么、使用取向维度分析教师如何使用数学教材;从如何使用、为何使用维度分析学生如何使用数学教材以及教师如何调节学生使用教材。跟踪调查师生数学教材的使用,为优化教材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助力“双减”政策在数学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双新”改革落地生根。
为进一步发挥数学教材基地服务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基地2024年8月申报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小学数学教材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旨在系统梳理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历程,构建高质量数学教材建设的自主知识理论体系,以探索教材建设的基本规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项目于2025年2月顺利开题,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选题紧扣当前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重大需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数学教材基地成立以来,团队成员聚焦数学课程教材的国际比较,同时关注我国一线数学课堂和数学教材使用的现实情况。累计出版《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关键问题解析》、《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系列丛书、《Students'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n Empirical Study》等学术著作近十本;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均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等国内外一流期刊。此外,基地计划于2025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系统出版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丛书。通过系统梳理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及英国10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课程标准等,为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提供借鉴。
发挥团队专业优势: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
依托深厚的研究基础,数学教材基地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为数学教育领域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服务,覆盖课程标准、教材质量与社会热点等多个层面。
在课程标准革新方面,曹一鸣教授主持修订工作,带领团队推动课程标准更契合时代需求与学生发展特点:以“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统整数学知识学习,重塑数学教育灵魂;增加“综合与实践”比重,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材质量把关上,基地专家多次参与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核工作。创新提出:中小学数学教材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将育人目标分解融入教材编写;在育人目标、内容容量及难度上,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逻辑;同时注重学科逻辑,尊重数学知识体系科学性、逻辑性及现代数学发展。在2025年春季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日常修订审核中,基地专家细致审核各出版单位提交的数学教材修订内容,从政治方向、知识准确性、难度适配性、认知契合度等多方面严格把关,为教材质量保驾护航。

数学教材基地授牌仪式
针对社会关注的数学教育热点问题,基地专家团队同样积极深入研讨、回应关切。深圳南山区四年级数学期末试题因题量大、难度高引发争议。应教育部教材基地专题研究商请,基地专家们全面分析试题利弊,既指出题量和难度偏高的问题,也肯定情境化与跨学科设计的亮点,同时提出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命题技术等建议,进而形成全面分析报告。旨在平衡教改创新与学生实际,推动教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为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与服务教育实践的同时,数学教材基地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传播、团队建设与资源储备,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决策需求。
在合作交流上,基地积极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主办的第三届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国际研讨会,聚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与教材建设及知识衔接两大主题,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千余名数学教育工作者齐聚,基地2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数学教育关键主题分享成果、交流经验,为学科发展注入动力。国际舞台上,基地同样表现亮眼,2024年第15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团队展示我国数学教育最新成果,与国际同行探讨前沿问题,曹一鸣教授主编的英文学术著作备受国际认可,推动我国数学教育接入全球学术网络。
在团队建设与资源储备上,基地不断加强高素质数学教育人才队伍打造。近年来,基地引进多名优秀博士后,招收大量数学教育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新生力量为基地发展注入活力,成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后备力量。在资源储备上,曹一鸣教授带领团队系统收集国内外数学教材建设政策文件、数学课程方案、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等,进而形成大中小数学教材建设数据中心。目前已收集到十余个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数学教材,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丰富素材;截至2025年3月,基地优质教学资源库已有2200余个教学视频,覆盖小初高各学段,为课堂研究提供广泛素材。
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上,基地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关注国内外数学教育前沿和国家政策文件。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设立科学教育特色高中等要求,数学教材基地积极响应。曹一鸣教授为此撰写纲要解读报告,将从进一步通过开发适配科学教育特色高中的教材、提升科学教育特色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探索数学与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等措施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助力培养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2025年2月,教育部教材局前往数学教材基地开展调研,对基地在资政服务、教材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基地要勇当“国”字重任,用学术和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行政决策。
未来,数学教材基地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深化课程教材研究的目标——推进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丛书出版,深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材基础理论研究”等课题,进一步探索教材建设基本规律,构建自主知识理论体系;在咨询指导服务上,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政策,加强数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优化教材审核机制;在成果交流传播上,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渠道,举办更多高水平学术活动,加强与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基地将秉持使命担当,积极应对挑战,为我国数学教育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高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