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种“出海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协作连接世界
农业科普融媒
农业农村部指导的科普融媒官方号
2025-10-24 11:26
关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引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农业观、大食品观”为麻类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升级指明方向。福建农林大学祁建民教授深耕麻类与特色经济作物遗传育种领域五十余载,带领团队将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转化与“三产融合”,成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与国际合作的“连心桥”,为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发展以及在非洲草原、东盟田野上,书写“一带一路”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

种业创新:从实验室到万亩农田的跨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作为中国麻类权威专家卢浩然教授助手,祁建民继承导师“教学与科研”“遗传与育种”“推广与转化”三结合理念,针对我国黄红麻产业需求,在圆果黄麻研究基础上,于1980年系统搜集国内外黄红麻种质资源,围绕“高产、优质、多抗”目标,运用综合生物学技术,创建了黄红麻穿梭育种与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显著提升育种水平与效率。

1990-2000年代,团队育成超高产红麻福红2号、福红952、福红992、福红航1号、福红航2号光钝感与基本营养型新品种,并实现杂交红麻三系配套,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国内外麻区红麻早花减产难题。半个世纪来,这些品种在南方建立繁育基地,在河南、安徽等多地大面积推广,覆盖数十万亩。其中福红992等品种因超高产、纤维品质优异、具抗菌特性抗逆性强,推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麻纺企业从传统纺织向麻床垫、无甲醛墙板等多元产品转型。更具突破性的是,团队研发的高产、高钙、高硒功能性菜用黄麻品种,将其从工业原料变为养生蔬菜,衍生出帝王菜养生茶、超微粉食品、化妆品添加剂等新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领域,带动多地企业转型,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祁建民教授陪同姚穆院士到江苏大丰考察新垦盐碱黄红麻种植

随着科技进步,团队历经五次技术转型,构建起从传统杂交到分子生物育种的完整体系。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及相关机构引领下,团队在黄红麻育种与成果转化方面屡获殊荣,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项9项。编写《黄麻红麻品种与高效配套系列技术》等专著,参与《麻类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著作编撰,助力黄红麻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升。通过产学研与“三产融合”联盟模式,为麻区增创超数十亿元社会经济效益,黄红麻18项国家发明专利覆盖全产业链,形成“生物育种—高产栽培—高效转化—精深加工”闭环体系。,其7项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成果,在深圳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展会上获2项转化一等奖、7项优秀新产品奖及百名风云人物表彰。被评为 “太仓市科技领军人才”。

三产融合: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福建样本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及西部大量新垦盐碱地与丘陵旱地有待开发,团队在南方建立全国最大黄红麻良种繁育与盐碱地示范推广基地,创新“繁种种植—盐碱改良—产业开发”模式。早在1990年代,就在莆田秀屿区后海等围垦区实现盐碱地变高产麻田,形成可复制的盐碱地、旱地生态修复与三产融合路径,推广至江苏、新疆、贵州等多地示范区。

团队为广州、河南化妆品公司、上海众伟生化公司、江苏紫荆花公司、太仓纤维新材料公司、新疆顿河纸浆厂、福建三明白水乡居农场、莆田秀屿延德农场、闽华公司等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麻纤维环保材料、帝王麻菜加工品等,推动沿海与西北地区绿色产业带建设。在内蒙呼伦贝尔古特医食品研发,安徽岳西、六安麻茶加工、福建南平茶厂等地模式,将麻类药食特性与地方特色茶企结合,形成“一根麻带动一方经济”的乘数效应,助力大健康品牌创立。因此,祁建民获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标兵”称号。

团队创新“高校—企业—农户”三元合作模式,二十余年来在福建、广西等多地与数十家企业共建育种基地,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河南明大农业的帝王菜生产加工基地便是成功案例,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是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生动诠释。团队长期扎根福建多地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祁建民于2023年获中国作物学会“在作物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楷模科学家”称号。

跨国协作:“一带一路”上的农业科技纽带

受联合国相关组织及国家部委派遣,祁建民团队依托“南方麻类与特色经济作物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服务。在援非项目中参与马里、贝宁、赞比亚、刚果(布)等国农业示范中心建设。在东盟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孟加拉,中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多国协助建立黄红麻、蓖麻等作物示范基地,将中国光钝感品种与当地资源结合,培育出广适性高产品种。深圳企业与刚果(布)合作的6万公顷蓖麻基地,依托团队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创造数千就业岗位,成为中非合作新亮点。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团队为贝宁、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数十名农技骨干。5个国际合作项目纳入国家战略库,西非、东亚示范园区成为中国农业技术“窗口”,实现从品种、技术输出到产业链方案的升级。

在东南亚市场,团队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引入抗逆品种与绿色防控技术,使红麻纤维产量提升约30%;协助国内企业在西非、东盟开展麻类种植与加工,推动秸秆转化为高附加值原料,助力当地以生物质材料替代塑料,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绿色闭环。这种技术输出与产业培育结合的模式,为多国农业转型提供了可持续的中国方案。

当“乡村振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命题,祁建民团队的实践印证了大农业科技扎根大地的价值。从福建到非洲,从盐碱地改良到跨国合作,其成果不仅体现于数十亿元效益与18项专利,更在于构建了“科技—产业—民生”共荣生态机制,将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能力,正是新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如今,年逾古稀的祁建民教授仍奔波在麻田与实验室成果转化之间,他带领的团队正开展麻类与特色经济作物与大健康产业结合的三产融合,为促进新一轮育种与科学技术突破奠定基础。在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这抹“麻类科技”的绿色,正成为中国特色农业走向世界的鲜明注脚。(白雪)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