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杨忠奇用始终如一的坚守书写了医者、学者、教育者的三重担当。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领域深耕不辍,在中药新药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成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人物。

守正创新:中西医结合守护心血管健康
2000年,杨忠奇率先引入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提升了所在医院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为危急患者打开“生命通道”。针对冠心病治疗,他提出介入治疗前后的中药干预方案,创新性应用PBMV术后补心气法,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全国同行广泛认可。面对慢性心力衰竭这一难题,杨忠奇倾注大量心血,系统总结中医药防治心衰的“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临床诊疗体系。
在杨忠奇的努力和推动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心衰)”,他还牵头成立“全国中医心衰中心”,让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在中医药在防治老年心血管病方面,他提出“精细为本”理念,通过辨证论治,常用补益之法扶正固本,取得显著疗效,为老年患者带来福音。
敢为人先:助推中药临床研究国际化
在科研领域,杨忠奇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突破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瓶颈。2006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院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将国际新药临床研究规范引入中药领域,大幅提升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水平。为推动行业交流与进步,他发起中国中药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牵头成立中国中医GCP联盟并担任主席,同时发起成立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为中药临床评价学术发展搭建核心平台。杨忠奇的科研创新成果更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他创造性提出的中药“人用经验”技术体系,为国家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作出重要贡献,有效激发我国中药新药创制活力。
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惠及患者
秉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理念,杨忠奇在成果转化领域交出亮眼答卷。他带领团队专注中药新药研发与医院制剂转化,研发的清化养肺颗粒、桂枝通络片两款医院制剂成功获批上市,直接服务临床患者;研发的“温胆片”“心阳片”获国家1.1类中药新药临床批件。2023年,杨忠奇受广东省药监局委托,起草《广东省中药/医疗制剂人用经验规范收集整理与评估指南》,为地方中药制剂发展提供标准指引。同时,他担任广东省药监局、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医疗保障局首批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评选专家组组长,遴选高质量医院制剂,为广东省医院制剂研发、新药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立德树人: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教育者,杨忠奇热爱中医药教育和学术传承事业,始终以“厚植中医药根基、培育创新型人才”为理念,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始终。为打造高质量人才梯队,杨忠奇团队构建起“理论筑基+临床历练+科研赋能”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团队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组织青年人才参与疑难病症诊疗、经典名方改良等实践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学术成果丰硕,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广东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优秀学子。
2025年,“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启动后,杨忠奇更以导师身份,为学员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成长方案,切实打通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成长“快车道”,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青年人才根基。
从临床一线的救死扶伤,到科研战场的攻坚克难;从成果转化的惠及民生,到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杨忠奇以全方位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的探索与成就,不仅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有效路径,更推动了中药研发与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持续书写行业发展新篇章。
王琳 综合报道
文图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