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俊 李琳婕 特约记者 刘承志 通讯员 王慧
“症状口述给手机,AI即刻生成预问诊病历——候诊时完成信息采集,就诊时医生已了然于胸。”今年4月,市太和医院上线的“素问智能助手”,为患者就医按下“提速键”。这背后,是该院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便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也是十堰医疗机构筑牢科技人才根基,提升服务质效的缩影。
该系统研发主导者赵亮,是市太和医院2017年从美国贝勒医学院引进的博士后。近两年,他带领团队将自研医疗大模型与DeepSeek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能系统,科研转化已超1500万元。其中,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分析系统已应用到全国700余家医疗机构,真正实现“让科研走出实验室,让技术惠及百姓”。
海纳百川,群英荟萃。市太和医院现有博士214人、硕士1351人,高层次人才“强磁场”效应显著。究竟是什么让这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为人才引力场?又是什么驱动高层次人才竞相迸发创新活力?近日,记者走进市太和医院,探寻其打造鄂西北人才高地的密码。
“引”之有策
栽好梧桐引金凤
引才如引活水,水活则院兴。今年初,意大利籍中国科学院专家费凡教授正式受聘为市太和医院首席科学家,标志着该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再上新台阶。作为干细胞病毒学领域顶尖专家,他的加盟既是京堰对口协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该院构建跨区域智力网络的战略落子。
紧随其后,该院4月通过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平台,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艾伦·卡鲁夫等七位国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人才图谱更加多元立体。此前,陈孝平、周良辅两位院士工作站相继揭牌,为前沿医学技术与山区医疗实践搭建起坚实桥梁。
引才贵在得法,成在创新。市太和医院秉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突破地域限制,探索出双聘、兼职、短期项目合作等多元模式,让千里之外的顶尖智力资源为医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引路,诚意揽才。在我市“武当人才卡”、人才生活津贴等惠才政策基础上,该院配套出台《太和人才支持计划》,对博士引进、待遇落实、分类管理修订补充规定,以最高8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协议薪资及科研启动资金等实招广纳高层次人才。近三年,41名博士选择扎根于此,4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如同甘霖,为科研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市太和医院4649名员工中,博士和硕士达1565人,占比33.6%;拥有海外学习经历者
715人,博导、硕导224人。人才队伍呈现活力充沛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64名各级专家人才,“塔身”是832名高级职称骨干,“塔基”是2083名35岁以下青年人才。全院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仅37岁,“塔尖闪亮、塔身坚实、塔基牢固”的人才梯队已然成型。
“留”之有情
海阔天高任翱翔
留才如植嘉木,根深则叶茂。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光环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既需要时间淬炼,更需要力量支撑。
在市太和医院麻醉疼痛研究所,柯昌斌博士对此感触尤深。作为医院资深科研骨干,他带领团队深耕“气味遗传学”前沿领域,历经数载刻苦钻研,让古老“闻香治病”设想逐步成为现实。柯昌斌清晰记得,2010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医院领导真诚挽留,鼓励他留下来实现理想抱负。为了让他心无旁骛专注科研,医院专门为他搭建麻醉疼痛研究所,配备研究团队,并投入支持经费。
历经多年坚守,柯昌斌团队开发的“气味遗传学”细胞操控技术,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未来生物技术”项目立项,获直接经费292万元,实现十堰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领域“零的突破”。如今,这项技术正用于破解昏迷患者促醒难题。“医院成就了我,我也要成就医院。”柯昌斌深有感触地说。
梧桐枝暖,凤自长栖。市太和医院成立人才工作专班,医院党委班子成员与美国、德国等地研修的9名高层次人才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从安居保障、配偶安置到子女入学、家人体检等需求入手,用心解决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3年来,共为28名博士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11名博士妥善安置配偶工作。
一项项科研突破背后,是市太和医院“留才先暖心”的温暖实践。这也是其人才济济的密码之一:既以待遇引才,更以真诚留才。
“育”之有方
沃土深根育栋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欲成其大,必先固其根。市太和医院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始终重才、惜才、育才,构筑人才成长沃土,以薪火相传托举每一位人才成长为栋梁。
近日,该院胚胎干细胞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再传捷报——由郭兴荣教授团队主持的《重塑免疫微环境防治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靶向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项历时多年、联合多家高校及研究所攻关的科研项目,为相关脂肪性肝病病变的早期预测、精准诊治、靶向干预等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提供了基础。
郭兴荣特别感念读博时医院的支持。“那时孩子年幼,正是最需要母亲的时候。”在她矛盾焦虑之际,经导师与医院协商,特批其在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那些在实验室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医院前辈们总是陪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严谨与耐心,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郭兴荣说。
郭兴荣语气坚定地说:“未来,我将继续带领青年把论文写进临床,把成果送进病房,把火炬传给更多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为持续夯实人才高地基底,市太和医院每年投入2000万元实施“优秀人才海外研修计划”,选送骨干赴欧美顶尖医疗机构深造。同时,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构建起“院内培养+海外研修+高校协同”的多层次育才体系。近5年来,该院自主培养的科研人才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用”之有道
不拘一格展其才
引才留才育才,最终是为了人尽其才。在高层次人才选用上,市太和医院始终以促进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创新为目标,不拘一格用人才。
今年8月,该院神经肿瘤疾病诊疗中心秦军博士团队凭借毫米级精细“雕刻”,成功为一位失明患者切除5×6×7厘米的巨大脑膜瘤,使患者视力显著恢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余滋中博士团队创新应用“双侧黏膜瓣联合可降解药物支架”技术,为一位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10岁患儿实施高难度鼻孔再造术,攻克术后再闭锁的传统难题。
在高龄危重患者救治中,麻醉科王贤裕博士团队为一名心跳骤停的82岁高龄患者制定周密方案,成功实施高危手术麻醉,并推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低体重儿机器人手术麻醉等新技术落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梅芳博士团队通过微创导管精准栓塞,助一名急性大咯血患者转危为安;眼科主任张勇博士从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后,在全球率先开展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治疗……一系列技术突破不仅让患者重获健康,更持续提升区域疑难重症诊疗水平。
多年来,市太和医院坚持以实践能力为标尺,打破“唯论文、唯职称”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85后”医生张超2013年入职时学历为本科,破格录用后仅用3年就担任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十年间发表 SCI论文70余篇,三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今年还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张超的成长,正是该院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生动注脚。
正如市太和医院负责人所言:“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甲子砥砺前行,良好的人才生态持续激活市太和医院发展新动能。根据2025年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结果,市太和医院以卓越综合实力斩获A+等级,位列全国前10%;今年4月,省科技厅公布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考核结果,全省市州共5家中心获评“优秀”,市太和医院独占3家;6月发布的《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5)》中,该院在地级城市医院标杆榜单中名列第5,在华中区域标杆榜单名列榜首。与此同时,该院专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打造神经外科、麻醉科、中医康复科、针灸科四大国家级重点专科,彰显“国家队”水平的学科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