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浩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非科学教育合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11月10日,由全球教师发展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等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非科学教育对话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20余个国家的17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中非STEM教育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近10万人次线上观摩了本次对话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负责同志、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牟凌刚等中方代表,与博茨瓦纳议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卡特彼勒·希库阿马、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莱、世界银行教育首席专家梁晓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能力建设国际研究所所长昆廷·沃登等国际组织与非方嘉宾共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实践经验,凝聚合作共识,为共建中非STEM教育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共迎智能时代:STEM教育塑造中非共同未来
“当前,STEM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领域。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将直接影响学习的底层逻辑,重塑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表示,“STEM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中非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创新生态、人才储备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这促使各国需在科技创新、科学教育、STEM 教育和数字教育领域形成共同愿景,这些也已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核心领域。”开幕式上,博茨瓦纳议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卡特彼勒·希库阿马说。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负责同志从全球教师发展学院成立的背景及其对我国教师队伍发展、教师教育对外开放的角度阐述了科学教师能力建设在中非合作中的重要性。她表示,科学教育是智能时代中非教育合作的全新机遇。此次盛会的召开,展现了中非STEM教育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积极姿态、主动作为。
在非洲大学协会(AAU)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莱看来,“STEM 绝非单纯关乎科学与数学,更在于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好奇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构建可持续且包容的未来。在非洲与中国,STEM 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我们能否有效把握这个新时代——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能力建设国际研究所所长昆廷·沃登用具体数据印证了STEM教育的经济价值。他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在埃塞俄比亚,STEM行业从业者的工资溢价达23%-38%;在尼日利亚约为20%;在高中阶段学习STEM课程者,未来工资高出10%-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投资STEM教育对非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首席教育专家梁晓燕从全球视野出发强调,“教育是一项人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她表示,STEM教育能够培养未来一代应对气候变化、数字转型等全球和地方挑战的关键技能。“我坚信,STEM教育对于我们共同的未来而言,既是根本,也是基础。”梁晓燕说。

创新实践:中非探索智能时代STEM教育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中非双方在STEM教育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杨进提出要“系统性推进项目化学习,培育青少年创造力”。他表示:“PBL作为一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及动手实践能力。”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

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院长、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晓教授聚焦性别平等议题发表观点指出,“必须着力打破女性在STEM领域面临的壁垒。性别差距在入学初期便已出现,其背后是性别刻板印象、课程吸引力不足及城乡资源不均等多重挑战”。为此,她呼吁推动以推广项目式学习和系统性改革教材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同时注重中非在STEM教育方面的协作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教育合作与民心相通相结合,并将浙江师范大学打造为可复制的“‘一带一路’科学与工程实践”合作样本,让科学工程实践“引进来”。

加纳发展研究大学埃利亚苏·阿尔哈桑教授以“加纳STEM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为主题展开分享。他用“种植一棵树需千年,不如即刻行动”的比喻,说明加纳将STEM教育列为国家优先事项的远见。他提到,2018—2019年起加纳政府设立专门STEM学校,聚焦工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和机器人技术等课程,通过性别导向计划、导师制、国际合作等策略鼓励女性参与,逐步改变了“科学课程仅适合男性”的固有认知。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各国代表分享了创新实践。博茨瓦纳酋长院酋长博内·曼纳纳·戈布瓦芒介绍:“博茨瓦纳正转向STEAM教育模式,核心聚焦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改革。”该国与华为合作部署太阳能供电教室,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教育与可持续电力支持。

远程教育科学高等学院主任威兹德姆·马查查分享了数字化时代的远程教育经验。“自2014年起我们开展远程教育,2021年完成升级,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设有资源中心。”威兹德姆·马查查表示,通过“中继管理系统”等软件,他们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支持,并开设生物、遗传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等STEM相关课程。

“不过,在STEM教育普及过程中我们仍面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师资专业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难题。需通过强化师资培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等举措,破解发展瓶颈,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每一间小学课堂,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丁邦平说。
浙江样本:中国智慧点亮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之路
“本次会议还将帮助我们借鉴中国在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包括创新驱动教育和教育数字化等。“博茨瓦纳议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卡特彼勒・希库阿马在第三届中非科学教育对话会的这一席话,道出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科学教育经验的期待。
那么,中国为何能成为非洲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支撑?浙江经验又何以成为这一合作中的重要样本?
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分享了中国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方面的经验。 “中国已在全国105所高校开办本科科学教育专业与研究生学段培养体系,形成4种本科培养模式。”林长春说,中国探索出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全程化实践、协同育人等实践经验,对非洲有重要借鉴意义。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牟凌刚分享了浙江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浙江在科学教育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成果斐然。” 目前,浙江正以“院士进师训”为抓手,探索“科研+教育”融合机制,通过数字平台构建个性化成长档案,实现精准赋能;同时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组建科学教育联盟,打造数字化教育矩阵。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钱胜军分享了“金华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试验区”的建设成果。据了解,金华市自2024年2月入选试验区以来,与浙江师范大学协力通过政策、协同、区域协同构建全域教育生态,调剂585个教师编制保障科学教师专职化配备。在课程建设上,打造精品课程、拓展课程和项目化课程,遴选了115家四星级以上科技类培训机构进校园。

浙江师范大学在推动中非科学教育合作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党委副书记傅关福介绍,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科学教育、STEM教育等特色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建设发展,在中非STEM教育比较研究、中美欧科学教育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更是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教育学自设二级学科“科学教育学”博士点。

据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深耕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已有25年之余,实践成效卓著,同时长期扎根中非教育合作,承办近300个非洲教师及官员研修班,累计培养4000余人,创新设立师范生竞赛非洲赛道,相关项目落地多个非洲国家,在教师培养、数字教育与科学教育合作等领域成效显著。
“非洲大学协会高度重视与浙江师范大学及其相关机构的合作,贵校发起的多项举措——如世界青年职前教师科学工程实践嘉年华、坦桑尼亚与肯尼亚数字素养及STEM素养培训项目等,在教师发展与教育创新领域产生了切实影响。这些举措表明,我们的合作不止于学术交流,更在于培养人才能力、强化机构建设,并搭建起友谊与知识的持久桥梁。”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勒教授说。
赢在未来:共建中非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
本次对话展示了中非科学教育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与会代表就多个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一站式科学教育创新平台的发布标志着中非科学教育合作进入数字化新阶段。该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涵盖十大核心板块,实现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与共同体学校的多主体信息汇聚。平台不仅能够精准描绘教师专业成长画像,还内置丰富的科学教育特色资源库,具备资源查询与统筹指挥功能。

《中非科学教育共识》 的发布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战略指导。共识涵盖十大核心内容,聚焦科学教育服务青年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倡议建设多层次中非科学教育合作平台,推动教育资源互通与文明互鉴。共识强调教育公平包容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强化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建设。

中非STEM教育联盟(筹) 的发起筹建更为未来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首批参与单位汇聚浙江师范大学、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等二十余家中非学术组织与高校。联盟以筹促建,在非洲大学协会支持下,依托《中非科学教育共识》,拟协同推进中非在STEM教育、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共同进步。

面向未来,在政策协调方面,代表们一致认为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建议:“要发挥三类平台的协同作用:以中非合作论坛、中非教育部长论坛等战略统筹平台为中心,协同非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科学教育政策对话、制度衔接的长效合作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负责同志表示,要依托全球教师发展学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焦科学教师教育标准对接、经验交流与资源开放,推动中非师范院校联合开展课程研发、资源共建,“将中国在规模化普及科学教育中积累的经验与非洲各国国情相结合,提升非洲教师本土化培养质量”。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与会专家认为需要加强技术支持与合作。非洲大学协会信息通信技术协调员恩克鲁玛·费利西娅博士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是打破非洲高校STEM资源分配不均的关键抓手。”她建议推动高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搭建共享型在线科研平台,让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流动。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布基纳法索环境与农业研究所玛穆娜塔·贝莱姆·韦德拉奥提出,“需要通过STEM与环境研究融合助力可持续发展。”她介绍,布基纳法索通过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相关政策框架,在中小学引入环境教育模块,推动STEM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

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奥卢索拉・奥耶沃莱提出,推动高等教育与 STEM 领域的产业及社会需求对接,加速创新驱动型增长。通过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创业孵化器与 STEM 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将研究与实际解决方案相连,助力经济增长与社区发展。
这些前瞻性建议从政策协同、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到产学研融合多个维度,共同擘画了中非STEM教育合作的发展路径,为构建开放包容、互鉴互促的中非科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描绘出清晰可实施的行动蓝图。
“学校将以此次对话会为新起点,深化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推动中非STEM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为构建中非教育合作新蓝图贡献力量。”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傅关福展望未来时表示。
面向未来,张大良还提醒与会者,“我们要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促进STEM教育既拥抱技术又不被奴役,在智能洪流中坚守科技伦理的底线,让中非STEM教育合作成为共同探索未知的桥梁与纽带,既深度连接又传递温度。”
“本次对话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非科学教育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共建中非STEM教育共同体,双方将在智能时代携手共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教育动能。”一名参会者说。
